冰凌:圍海建城新思路

2021-07-06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06 at 13.16.43.jpeg

把房子修在地上或地下,修在山頂或山腳,修在懸崖或洞穴,這些方式人類都嘗試過了。近年來氣候暖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陸地不斷縮小,為了解決房屋不夠住的問題,科學家和建築師們把目光投向海洋,嘗試把房子修在海上,這一設想已經進入開發階段。

香港人的房子小,地球人對此都有共鳴。特首林鄭月娥在「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旨在應對住房需求,給予市民更為寬敞、更高質量、更好環境的居住條件,「願景」讓我們看到了改善住房條件的希望。「願景」把目標瞄準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在此填海、造島、建房。填海預計1,700公頃,耗時14年,耗資6千多億港幣。填海造地,即用大量的土石填進海裡,把海水擠走,形成高出海平面5至7米的島嶼,之後在島上建房。這是一項費用高,時間長,難度大,質量難以控制的工程。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岳中琦教授,嘗試以圍海造地的新方法,實現特首的「明日大嶼願景」。圍海造島,而不是填海造島,新方案簡單地說分三步走,圍海,抽水、固泥。具體一點是:第一步圍海,即在海上建造隔水海堤,或者說叫隔水牆圍堰,起隔水的作用,抵擋海水的壓力和沖力。第二步抽水,抽水就是排水,用水泵將隔水海堤內的海水抽乾,直接裸露出海泥、軟土、海床,出現一塊新陸地。第三步固泥,即用先進的陸地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加固海堤內大約十米厚的海泥和軟土。三個步驟,用當今的新技術統統可行。

岳教授的圍海造島,新城區可擁有大量的地下空間,可利用天然雨水,可處理生活污水,可建造公路鐵路。岳教授對圍海造島的可行性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論證,在他的方案中,工程將在陸地上進行,直接利用二十米深的地下空間,避免傳統填海造島存在的問題,取消在海水和海床下大量的高價工程。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工程時間,減少投資,便於對施工質量的監管和保證。一句話,圍海造島工序少,時間短,造價低,品質優,環保節能。

傳統的填海造島,是在海水下處理海泥和軟土,之後填入砂石。填海造島工序繁複,工時長,費用高,對環境傷害大,還存在海牆外移等問題。按照近年每立方米約200港幣的砂石價格,費用極高,時間極長,工程極大,且質量難以保證。若用填海造地法,「明日大嶼願景」的費用將高達數千億港幣,若用圍海造地法,只需數百億。

圍海造地,海堤高約10到15米,或緩坡式,或直立式;住宅高於海平面5.5米,為兼顧園林和市政設施需求,部分地區可以低於海平面;把公路、鐵路、人行道建在圍牆頂部,與港島和大陸架相通。說到這裏,我潛意識中出現一道海中城市風景線,我暢想在裏面散步,期待後生們在裏面夢遊仙境。

縱觀世界,人們探索以各種方式向海洋要地。荷蘭有約五分之一的國土來自圍海造地,還用集裝箱做成漂浮屋和漂浮農場;丹麥哥本哈根有漂浮住宅;挪威有水下餐廳,可觀看海底景象和研究海洋;意大利有金色浮橋;印度有在湖中央的泰河宮,等等。

岳教授把科研與市民需求相結合,尋求一條環保、節能、高效、可行的造城之道。他期盼特區政府繼續聆聽各方意見,採用新的造島方案,早日實現「願景」。

人類文明起源於水,科學家和建築師們重新審視人與水的關係。海上建築是人與水的對話,它超越了童話世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其實現在世道都是打一場「認知戰」!香港算是在認知戰很激烈的戰場,近20年我們不單只政治的概念曾被扭曲,甚至置業和奮鬥概念也被扭曲!要振興香港市場,首先要確保一些價值觀念得到維護,筆者認為香港的置業概念和奮鬥文化是出了問題,甚至港人對服務的承諾亦不及以前。在這「認知戰」中你扮演甚麼角色?我們見到不少既得利益者的打手,亦有人云亦云的群眾,也有不滿現狀的發洩者,亦有希望從唱淡中得益的投機者,筆者仍然堅守說我認為的真話,至於是否正確,那就交給時間和看官決定了。

    汪敦敬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