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宇:房屋政策的問題
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曾推出八萬五政策,希望大幅增加公屋供應,可惜因當時的經濟較難承受私人市場房價下跌,推出時機不合以致擱置。之後曾蔭權政府多年間消極供應土地,多種因素令公屋市場供應於近年才恢復。特首政策組首任組長黃元山先生積極建議增加公屋,也曾提出「簡約公屋」為市民提供多一個選項,讓他們能改善生活,亦不會影響其輪候傳統公屋。上年他亦表示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在七比三,認為暫未有需要調整,若日後公屋供應增加及輪候時間縮短,就有更大空間調整。黃元山也曾表示《明日大嶼》就算達到2025年啟動填海工程這個目標,首批居民亦於2033年才入伙。而1月10日,仲量聯行發布《香港住宅銷售市場綜述》指出,截至去年11月底,待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的單位數量達到約2.06萬伙,按年增加29%。同時有約1萬伙尚未售出,按過去三年銷售宗數計算,市場可能需要5.4年來消化目前已落成和建築中的未售出單位。顯見私營房屋達減少供應的時機,去增加其他房屋供應及改善政策。
社會向來傾向多元化增加房屋供應,公屋方面,筆者認同立法會議員吳秋北上年建議,用香港資源於內地二三線城市購買內地樓房,例如珠海甚至中山樓房呎價比較便宜也很宜居,當地的居住環境空間都好,來回香港也很便利,可考慮讓一些輪候公屋的長者,若他們本身有意願到內地落葉歸根、安老,可以安排他們回內地,用公屋的價錢租給他們並由政府管理,令香港騰出更多公屋給在職及輪候人士盡快上樓。
筆者於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房屋學碩士畢業,了解到房屋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政府既積極考慮房屋供應,亦宜檢討房屋政策。黃元山先生曾建議本港長遠房屋政策規劃可仿傚新加坡組屋的做法,以解決市民置業問題,立法會議員洪雯也曾指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是「橄欖型社會」,即是以中產為主的社會,當中產的選擇夠多的時候,「一部份基層就可以 upgrade,可以往上流成為中產」。
根據2022施政報告,政府除了穩定私營房屋供應外,亦會透過提供「居者有其屋計劃」、「綠表置居計劃」和「港人首次置業」(「首置」)等資助出售房屋,實現市民置業願望。筆者認為檢討房屋政策同考慮房屋供應一樣重要。公屋及居屋政策等長年以來用收入及資產限制中產申請,社會中產卻難負擔私營房屋甚至居屋,青年不求上進,只想安逸申請公屋之聲不絕,又成為青年政策一大難題。因應未售出私樓開始囤積,公屋供應開始穩定,排隊等上公屋時間縮短等因素,建議考慮容許香港永久居民都有申請公屋的權利,若申請者到時收入資產超過則可考慮以「富戶政策」處理,幫助年青一代及中產可享有住屋「必需品」的福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