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觀察/日本基層對孩子體育是怎樣培養的

2021-07-08
黃匯傑
資深傳媒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08 at 16.28.19.jpeg

學校的學生在上體育課

奧運會就在眼前,現在全世界都對日本非常關注。其實日本也是一個體育文化大國。除了經濟、體育之外,日本的大眾體育,比如說:少年足球、少兒籃球、少年棒球等體育項目在日本全國各地普及的非常好。

戰後日本從廢墟中站起來,國家整體 虛弱、民眾也體弱多病,認定要強就要學美國,經濟政策學美國、政治經驗學美國,連強身健體也學美國,怎樣做呢?就是加強學校體育體能教育!戰後超過半世紀了,日本在奧運的表現還比不上中國,但日本的青少年體育普及程度和青少年體質狀況卻遠在中國之上,日本人怎麼用體育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呢?這一次筆者帶大家去愛知縣岡崎——德川家康的故鄉,去看看日本基層對體育人才的培訓情況。

早在1961年,日本政府就頒佈了《體育振興法》,大力推廣體育鍛煉。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也給了日本一劑強心針,日本下定決心提升國民體質,強制性規定全民鍛煉、體育課成為各級學校必修課程,重點將體育運動普及到社區和國民當中,並且大力興建公共體育設施。

幼兒教育方面日本讓孩子們在嚴峻的條件下,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冬天的街頭看到大人每一個裹得像大包子,小孩子卻穿的薄衣短褲過寒冬,感覺好像很殘酷,可是就是在這樣殘酷的鍛煉下,讓日本的小孩從很小培養不怕冷的體質。

中小學學校教育課程裡,列入正式課程的體育課,小學培養對體育的興趣、中學讓孩子發現自己喜歡的體能項目,高中針對性訓練、有計劃的養成職業體育選手。

日本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門——文部科學省對體育做出的定義是:體育是唯一透過身體力行而獲得經驗的學科。可以達到競爭和達成以及團體共識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中學教育完成前,智能、體能和思考判斷非常重要的培育階段,體育不僅可以強身,也可以透過體育活動培養團隊默契、競爭向上的企圖心,而運動員的當仁不讓、據理力爭精神,也是培育人才的一種社會教育,更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獲取經驗不可或缺的重點科目。

國內也重視體育訓練,有一流的體育訓練設施,也培育出很多一流的體育人才在國際體壇展露頭角為國爭光,但是整體上看,國內的學校體育教育環節裡,家長對孩子都還是掌心裏的寶、溫室裡的花朵,家長也比較不捨得小孩吃苦,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捨得自己的心肝寶貝為了運動而揮汗拚命、受寒受冷。

相比之下,日本的體育教育寓教於樂之外,有了家長的支持、也間接刺激體育產業的市場規模,活絡社會經濟發展,開創體育強國的基礎,他們從長遠的角度從小就鍛煉學生,日本藉由全民體育從廢墟中站起來,體育健身讓民眾改變殘敗體質,也是由於日本的體育教育認為,活動要具備一定的冒險性,才能培養孩子迴避風險的能力,建立日本人的整體性團隊精神。

中日比較兩者都有利有弊,究竟哪種有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國情不同環境也不一樣。可以明確說明的: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想要體育走上國際舞台,稱霸世界,這是需要時間努力的。但是,體育健身、體育是保家衛國之本卻是可以確定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