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美日干涉台灣有何差異?

2021-08-30
 
AAA

139887547_16186671175051n.jpeg

時隔52年後美日在領導人聯合聲明中再次提及台灣,引發各界熱議。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黃繼朝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分歧表現及其原因探析》。作者認為,對美國而言,干涉台灣問題主要考慮三點動機或目標,即「以台制華」戰略需求、經濟文化利益以及聯盟義務。就優先性而言,美國干涉台灣問題首要考慮的是「以台制華」戰略需求,其次關注獲取經濟文化利益,最後才是聯盟義務的考量。而就日本來說,確保自身安全、經濟文化利益以及「以台制華」戰略需求,是日本介入台海最主要的三點動機考量。文章內容如下:

2021年4月16日,時隔52年後美日在領導人聯合聲明中再次提及台灣,引發各界熱議。該聲明不僅顯示美日安全同盟對台海關切的提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日在干涉台灣問題上「戰略共識」的凝聚,乃至一度引發美日聯手防衞台灣的討論。誠然,鑒於美日同盟架構的存在,美日對於台灣內部選舉、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美日安保涉台等議題常常保持一致的看法與行動。不過,也應該認識到,美日在干涉台灣問題上亦存在不容忽視的分歧面向,二者在涉台聚焦點、涉台行動策略上都具有一定的區別。究其緣由,根本上在於美日涉台利益動機的分歧,具體而言涉及權力地位、歷史文化、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差異。在冷戰兩極對抗格局下,基於共同的「反共」需求,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分歧尚不十分突出,冷戰結束後,可以看到美日涉台分歧的微妙表現愈來愈顯著,也日益對台海產生複雜影響,因此值得展開專門探討。

一、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聚焦面向不同

首先,美國干涉台灣問題更加側重於關注台灣的「戰略外交」意義。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僅仍看重台灣在美國亞太或印太戰略定位中的角色作用,更是將台灣視為對華戰略外交的重要「支點」,積極打「台灣牌」,着力推行「以台制華」方針。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台灣的對華戰略牽製作用,美國尤其注重從政治「外交」、安全等領域干涉台灣問題,熱衷於操弄美台之間的政治「外交」與安全關係。1978年美台「斷交」之後,美國通過「與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等一系列國內涉台法案從政治上確立了美國干涉台灣問題的基本態勢。此外,對台軍售、美台高層互訪、支持台灣擴展國際空間等「外交」安全議題,也一直是美國介入台海事務的主要操作內容。僅2016年以來,美國政府就先後批准了11次對台軍售,總金額約180億美元,美對台軍售逐漸走向「常態化」趨勢。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簽准了由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與台灣交往法」,旨在解禁美台高層交流。2020年3月,特朗普又簽署了「台北法案」,意在將維護台灣「外交」空間納入美國國內法。

其次,與美國相比,日本在介入台灣問題上明顯更聚焦於與台灣的經濟、文化關係。「斷交」以來,日本整體上確保日台關係處於「七二體制」框架內,盡力管控與台灣在「外交」、安全等高階政治領域的交往內容。冷戰結束後,儘管日本有意提升介入台海的力度,通過「打擦邊球」模式時而在涉台政治安全議題上配合美國搞些小動作,但其介入尺度仍相當謹慎克制,介入方式也異常隱蔽,相較美國有明顯差別。與美國先後出台「與台灣關係法」、「與台灣交往法」、「台北法案」等性質惡劣的涉台法案相比,日本在這方面則低調許多。雖然日本國會「台灣幫」與台灣「親日派」頻繁鼓動日本版「與台灣關係法」,但歷屆日本政府對此始終持保留態度,所謂的「與台灣關係法」也始終未有實質進展。2021年4月16日,儘管日本配合美國通過首腦聯合聲明時隔52年首次以書面形式關切台灣問題,但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回國接受眾議院咨詢時也強調,聯合聲明雖然提及台灣,但日本「完全沒有軍事參與的預設」①。而日台間的高層交往也多是以民間或私人等非政治形式低調進行的,與美國相比收斂許多。

二、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分歧原因

關於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分歧表現,根源在於美日在台灣問題上有所差別的核心利益動機。對美國而言,主要考慮三點動機或目標,即「以台制華」戰略需求、經濟文化利益以及聯盟義務。就優先性而言,美國干涉台灣問題首要考慮的是「以台制華」戰略需求,其次關注獲取經濟文化利益,最後才是聯盟義務的考量。而就日本來說,確保自身安全、經濟文化利益以及「以台制華」戰略需求是日本介入台海最主要的三點動機考量。其中同樣存在優先性的區別,不過與美國側重「以台制華」的戰略需求不同,日本首要考慮的是確保自身安全,其次是經濟文化利益,最後才是「以台制華」戰略需求。

進一步來看,美日涉台利益動機差異還可以從權力地位、歷史文化、地緣政治三方面來展開分析。

(一)美日在台海結構中的權力地位存在本質區別

台灣問題屬於中國的內政問題,解決台灣問題最終還是要靠中國自身,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美國在台海結構中的權力地位。美國不僅是造成台灣問題產生的直接因素,也是迄今為止台灣問題最主要的外部干涉力量。同時,美國自身的超級大國實力及其在東亞的長期戰略佈局,使得其在干涉台灣問題、操弄「以台制華」策略上更有餘力與空間,在涉台政治安全議題上也更加「大膽放肆」。相比之下,日本在台海結構中的權力地位則相對有限。日本自身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限制,加之冷戰結束後才開始主動介入台海,使得其在台灣問題上有諸多「忌憚」,不敢觸碰一些高階敏感政治領域。另外,冷戰結束以來隨着中國的快速崛起,中美相對權力與中日相對權力都發生一定轉變。面對中國的趕超態勢,長期奉行霸權主義思維的美國具有限制中國權力地位增長的強烈企圖,因而也會產生強烈的「以台制華」戰略需求。與之相比,能力不足且深度依賴中國崛起的日本其制衡中國的意圖與決心則沒那麼堅決,這也導致日本的「以台制華」戰略需求相對比較有限。

(二)美日與台灣的歷史文化關聯也存在相當差異

與美國相比,曾經殖民台灣近50年的日本顯然與台灣之間有着更深厚的歷史文化關聯。殖民時期,日本就格外關注台灣的經濟文化價值,將台灣作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重要原料產地與商品傾銷地,在台灣大搞「同化」、「皇民化」運動。受歷史文化聯結的影響,當前日台在經濟文化領域仍然交往熱絡,日本在確保安全風險降低的前提下,也積極利用台灣去謀取更多經濟文化利益。截至2020年,日本是台灣第三大貿易夥伴,而台灣是日本第四大貿易夥伴。日本「台灣幫」與台灣「親日派」在串聯日台關係中也仍發揮着重要作用。而對於二戰結束後才開始關切台灣的美國而言,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外交」價值明顯更加突出。冷戰時期,美國製造與操弄台灣問題的根本目的即在於「扶蔣反共」,將台灣看做是美國第一島鏈上「不沈的航空母艦」。冷戰結束後,台灣依然是美國牽制中國的關鍵「棋子」,是美國最常用的「制華」工具之一,美國經常打「台灣牌」干擾中國崛起。

(三)地緣政治亦是造成美日干涉台灣問題分歧的重要變量

從地理位置來看,美國與日本對台海區域有着顯著的不同認知。其一,對於美國來說,台海遠離美國本土,僅僅是美國在亞太或印太戰略佈局中一環,即便台海失控,所損失的也僅僅是美國在台海與東亞的局部利益,對於美國自身安全並無威脅。因此,一直擅於操弄「離岸平衡手」策略的美國在干涉台灣問題上不會像日本那樣「畏手畏腳」,而是會因應對華戰略需求採取一些激進動作比如操弄美台政治安全關係。當然,在中美關係的大結構下,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也不敢過於「肆無忌憚」,避免中美關係因台灣問題而完全破局。其二,日本地理上緊鄰台灣,處於台海的中心地帶,一旦台海爆發局部衝突乃至戰爭,兩岸之外首當其衝受到波及的必然是日本本土。因此,日本介入台海的首要關注點必定是安全穩定優先,加之美日安全同盟的存在與日本自身安保能力的局限性,更使得日本對於台海的安全風險感知會異常敏感,進而導致其在涉台政治安全議題上採取格外謹慎克制的姿態。正如日本駐美大使富田浩司(Koji Tomita)所言,「因為地緣政治位置不同,日本與美國在應對中國的立場和手法上存在分歧,包括最近在聯合聲明中如何就台灣問題進行表態。」②

三、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行動策略區別

美日在台灣問題的利益動機差異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美日選擇不同的涉台行動策略。首先,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優先強調「以台制華」的戰略需求就反映在美國對台政策的「戰略模糊」上。長期以來,美國對台政策一直都深刻鑲嵌於其對華戰略,服從與服務於美國對華戰略需求。美國對台政策大部分時候維持着「戰略模糊」的姿態,其背後正是美國長期對華既接觸又限制的雙向戰略的影響。而當美國對華戰略更多趨於單向遏制的強硬面向的時候,亦可以發現美國對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偏向「親台」的「戰略清晰」轉向,比如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攻擊性策略的轉向,就投射到台灣問題上,推動特朗普全面深化美台實質關係,不斷侵蝕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③有學者亦專門分析,美國對華戰略存在強硬、維持現狀與和緩三種戰略選擇,前者反映到對台政策上為「戰略清晰」,後兩者的對台政策則為「戰略模糊」。④

相比之下,日本優先關切自身安全與涉台經濟文化利益的動機則塑造了日本特殊的台海對衝策略。對衝主要是由風險驅動,旨在降低或規避不確定環境帶來的風險,同時伺機獲取收益,它常常出現於「兩強一弱」的三邊關係情境中。冷戰以來,台海局勢的不確定性始終居高不下,在中美戰略博弈的台海結構中,為了最大限度弱化台海安全風險,夾在中間的日本更傾向於選擇兩面對衝策略,既在某些領域打「擦邊球」提升對台實質關係,配合美國「以台制華」;又顧及中日關係大局,維持「七二體制」的整體動向,管控對台政治安全關係⑤。

 

  注釋:

  ①《台灣、軍事的關與前提とせず 訪米報告で菅首相『従來の立場踏襲』》,日本時事通訊社,https://www.jiji.com/jc/article?k=2021042000731&g=pol,瀏覽日期:2021-4-17。

  ②《日本駐美大使承認日美對華立場手法有分歧》,中評網,2021-04-28,http://www.CRNTT.com。

  ③沈惠平:《特朗普時期美國對台政策走向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6期,第35頁。

  ④葉曉迪:《美國對華戰略與對台政策的邏輯關係》,《台灣研究集刊》,2018年第6期,第47頁。

  ⑤黃繼朝:《新形勢下日本對台政策的雙重動向分析》,《中國評論》,2019年8月刊,第77-78頁。

  作者簡介:黃繼朝,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研究興趣主要為兩岸關係、涉台外交以及東亞國際政治。

  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冷戰以來美日干涉我國台灣問題的共識、分歧及其聯動機制研究」(20YJCGAT001)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