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把握「十四五」機遇 讓香港再起飛
上月底,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柳權率領高規格宣講團來港,與香港各界代表會面,宣講解說國家「十四五」規劃,讓香港社會了解「十四五」規劃的內容及與香港的關係。「十四五」規劃是國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領,當中有港澳專章,對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經濟、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作出詳細規劃,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以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經濟發展方面,「十四五」規劃繼續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援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同時賦予香港「一個樞紐、三個中心」的新定位,包括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利香港經濟轉向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香港作為進出內地市場的門戶的角色,成為建設國家的助力。
與此同時,「十四五」規劃也為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作出部署,推出一系列政策,深化內地與港澳經貿及金融市場金融互聯互通、擴大專業資格互認、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支持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而港深河套更被首次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合作平台,不單發揮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的巨大優勢,也為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鋪好路徑。
落馬洲河套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重點項目,與「深圳園區」共同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以吸引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進駐,建立世界頂級的科研基地。落馬洲由以往的新界邊陲地帶,搖身一變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核心區域。故此,我認為善用新界土地,對香港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機遇具有積極作用。
新界北與河套發展區相連,而且毗鄰深圳,單是打鼓嶺與深圳之間的邊界便長達12公里,共有多達3個陸路口岸,非常便利人員及技術跨境流動,而打鼓嶺亦是香港《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中東西向的「北部經濟帶」,以及南北向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兩個概念性空間框架的交匯點,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具有帶領香港與深圳在經貿及科創產業合作的潛力。我相信新界北能夠支援河套區發展,甚至可以發展為大灣區人工智能研究重點基地,重點發展醫療科研產業鏈及人工智能產業,把港深口岸邊境的經濟帶造大造強,達至互惠共贏。
事實上,深圳早已明白「口岸經濟帶」的優勢,經過多年努力,已發展得相當成熟,羅湖、福田等主要商業區便是位於鄰近邊境的地區,而香港方面則嚴重滯後,口岸附近的土地依然一片荒蕪,未有善加利用,與深圳形成強烈對比。
但在「十四五」規劃支持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下,港深兩地的合作只會有增無減。深圳現時正全方位推動深港口岸經濟帶,除了羅湖先行區,在港深邊境東端的鹽田,亦會建設沙頭角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我相信只要特區政府願意解禁沙頭角墟禁區,與鹽田合作,深化經貿、文化、旅遊等多方面的交流,利用深圳鹽田、香港沙頭角墟及附近外島如吉澳、印洲塘海岸公園等豐富旅遊資源,打造成國際級的旅遊項目。香港只有加快開發新界邊境土地,以追上深圳的發展,才能發揮「十四五」規劃下深港兩地的協同優勢。
過去兩年,香港經歷了「黑暴」帶來的艱難時期,幸得中央果斷出手,落實《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香港社會才能回復平靜,政府目前應該把握時機,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誠如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說,「香港最大機遇在內地」,「十四五」規劃提出很多政策鞏固及提升香港優勢,充份展現出國家對香港的支持;香港也需要認清國家規劃下所賦予的角色,活用「一國兩制」優勢及新界土地的潛力,抓緊「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讓香港再次騰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