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從「娘炮」到「佛媛」
中國娛樂圈刮起整肅風後,男明星們肉眼可見地變得越來越「陽剛」了。
曾是韓系美男的黃子韜,曬出有六塊腹肌的健身照;以古裝電視劇成名的王一博剪了短髮,偶像選秀出道的蔡徐坤不僅蓄起鬍子,還拍攝了一組展現肌肉線條的雜誌照片……「小鮮肉」們一個個朝着「硬漢」轉型,彷彿是與此前官方明令禁止的「娘炮」形象割蓆。
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本月初要求各平台「樹立節目正確審美導向」,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北京廣電局上周發文稱,當局已加強文藝創作審美導向把關,從演員選用、表演風格、服飾妝容等方面杜絕「娘炮」審美取向,不得參與「娘炮」宣傳造勢。
「娘炮」這個帶貶義色彩的詞,用於形容具女性化特徵的男性,曾被《中國婦女報》列為性別歧視類禁用詞。早在2018年時,娛樂圈「娘炮化」就曾掀起一波輿論爭議。
當時央視面向中小學生的節目《開學第一課》請到幾位青年男偶像做嘉賓,部分家長批判他們外形「不夠陽剛」、「對孩子審美有影響」。官媒新華社隨後以「辛識平」(諧音「新華社時事評論」)署名發文,批判娛樂圈「娘炮化」是一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不過,《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微信文章則持不同立場,認為「將男性氣質等同於外表外貌,是一種簡單化的做法」,不認同「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
相比三年前的各執一詞,如今隨着「娘炮」被列入官方文件,官媒的聲音趨近統一。《光明日報》上月底批評影視劇主演只選容貌艷麗的「花美男」,使一些本該陽剛正氣的形象變得「幼稚邪魅」;小鮮肉們為保持人氣,不惜炒作緋聞蹭熱度,還挑起粉絲爭端。不難看出,官方把「娘炮化」與流量經濟和飯圈亂象掛鈎,認為是對「花美男」的追捧導致了娛樂圈的烏煙瘴氣。
弔詭的是,官方文件中並未對「娘炮」做出明確定義,不少網民對此提出質疑:甚麼才是娘炮?是戴耳環,留長髮,還是面容柔美、舉止斯文?演繹女性角色的已故京劇名旦梅蘭芳,《紅樓夢》主人公賈寶玉,放到今天是否都要被罵「娘炮」?還有網民擔心,官方對男性形象「一刀切」,會讓長相秀氣、性格柔弱的男生在校園和社會上受到邊緣化乃至霸凌。
隨着「佛媛風」興起,過去在五星級酒店和餐館拍照打卡的網紅們,搖身一變為到寺廟禮佛吃齋、抄經品茶的「佛媛」。不過,和其他網紅一樣,佛媛們也不忘在照片中顯露名牌包包,在貼文下放上帶貨鏈接,吸引觀眾點擊購買。
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工人日報》前天發表評論稱,清凈的佛門忽然混進去一群看似與世無爭、實則物慾橫流的名媛,「實在是罪過」。而「佛媛」們在吃齋念佛貼文下發的各種購物鏈接,讓人不由想到《西遊記》各色妖孽,「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
儘管不少網民對「佛媛」並不買賬,但他們同樣反感官媒下場批判「佛媛」。有人認為,文章把這個群體和「妖孽」掛鈎,讓本是中性的「佛媛」成為污名化女性的標籤。「一堆油膩中年男戴手串喝茶,裝模作樣多少年了,借紅色愛國流量帶貨的大V也是一抓一大把,怎麼就沒見人說他們炒作?」
封殺「娘炮」和炮轟「佛媛」,乍看之下是兩件不相關的事,但它們都凸顯出官媒對於大眾審美的干預持續加碼。而追星小鮮肉和購買佛媛商品的主力群體——女性消費者,尤其覺得自己被針對。
邁向經濟獨立的中國女性,正成為消費領域中最活躍的群體。有統計顯示,去年中國女性消費市場規模已達到4.8萬億元人民幣(1萬億新元),垂直電商70%至80%的用戶都是女性。女性消費者們的需求引領了市場的走向,也對傳統社會秩序和審美造成顛覆。
在中國社會陷入少子化危機之際,愈來愈多年輕女性卻崇尚「不婚不育保平安」,迷戀花美男和描繪同性戀情的耽改劇。比起為家庭奉獻犧牲,她們更專註於個人事業和享受。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女性意識覺醒的必然趨勢,也是決策層要應對的挑戰。
當局對於流量經濟和網紅帶貨市場亂象的憂慮不無根據,但要重塑集體審美、統一社會價值觀只會變得愈來愈困難。自上而下的強制管控和強勢引導,或許能取得一時成效,但更可能招致力度更猛、持續時間更久的反作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