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譽仁:派消費券 = 派現金? 【消費券經濟學】

2021-09-29
陳譽仁
民主思路成員、一國兩制指數合著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的經濟學碩士
 
AAA

 22.jpg
大家用完第一期的消費券了嗎?你有因而改變你的消費行為嗎?筆者就沒有了。以往港府派糖都以派現金為主,今次卻以消費劵的形式派發。財爺說是為了刺激消費意欲,固然派糖會刺激消費,並帶來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s)等經濟效益。但5000元的消費券比起5000元的現金會帶來甚麼額外的效益呢?
對於理性和每月基本日常開支多於1000元的市民來說,是理應沒有分別的。比如說筆者,筆者每月交通開支約500元,加上早午晚餐,每月消費一定超過第一期拿到的2000元 ,所以日常消費變相使用消費券而非現金,筆者的儲蓄便會增加了2000元,即與政府直接派2000元無異。這就是經濟學所謂的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s)。
所以消費劵的額外經濟刺激效果是基於:一、不理性的市民;二、每月日常開支低於1000元的基層市民。
首先,不理性的市民,或因為有期限而希望早點使用消費券、或因為商家就消費券而推出的各種優惠、或因為消費劵的「消費」二字,而比起拿到現金會消費得更多。但其實際成效又有多少呢?據2009年台灣消費券的例子,當時也有很多商家推出優惠,但每100元的消費券,只增加了16元的額外消費。
第二,對於每月日常開支不足1000元的市民來說, 2000元的消費券要在兩個月內用完,意味着他們必須要有額外的花費才能用盡消費券。而中產或以上的市民就不一定要有額外花費也能用完2000元 ,這消費劵的期限變相對於低收入人士不利。有研究發現,日本在1999年派消費券時,對推動窮人消費的作用較大,正正印證了這個效果。
難聽點說,政府這次派消費券而不派現金,可謂欺負不理性和低收入的市民。不過我們也不可以抹煞這次消費券的額外效果,包括推動電子支付,收集和研究市民得到額外金錢時的消費習慣等。但比起上次派一萬元的行政費用(3.6億元)多出2.5億元, (共6.1億元行政費用 ),這2.5億元的額外成本是否值得,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做生意切忌「心存僥倖」,而且還需要「兩手準備」,大家亦不見得是「沒有選擇」。例如,對物業投資者來說,明明已入不敷支,為何仍要「死撐」下去?既然利息太貴,租金回報太低,還不盡快賣資產?

    寒柏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