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減炭排放的承諾和努力

2021-11-03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66247318.jpg

減碳排放被認爲是人類緩解地球溫室效應的可行手段,也是多國能達成廣泛共認並致力實現的共同目標。
今年G20峰會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碳中和,即通過節能減排和植樹造林等方式,抵消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並限制全球氣溫上升在高出工業化前平均水平 1.5 攝氏度範圍內。
緊接着,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

中美碳排放對比

2000至2019年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0%;2019年達到了334.6億噸的頂峰。
2020年情況出現轉變,那一年全球碳排放量下降到322.8億噸。
當前,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六個國家按序分別是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和德國。
在2020年,中國碳排放量全球佔比30.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碳排放量則僅佔比13.8%。
中美是世界兩大經濟體,以下因素造成兩國碳排放的差異:
一、美國是發達國家,較早開展相關研發和調整能源結構。
它在2007年達碳達峰,碳排放量進入下降通道,宣稱205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起步較晚;也已承諾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實現炭中和。
二、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中國的人均煤排放量爲6.6噸,美國卻是17.2噸,歐盟7.3噸,印度僅有1.8噸。
可見人口規模和消費水平是中美作爲世界主要炭排放國和它們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
三、2018年中國工業産值已超過美日德的總和。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對全球製造業貢獻佔比接近30%。
電力是中國碳排放最大的行業,佔全國總排放量4成;其次是工業和運輸,後兩者也需要消耗電廠供應的電力。
美國碳排放最大源頭往往都是貨車運輸、航空業和供暖需求等。
顯示中國碳排放偏重於生產,包括生產出口商品;而美國炭排放則更與消費相關。

減排體現大國國力

減排事關地球命運,一些大國也借相關議題施展軟實力,從而擴大在國際事務的話語權。
在COP26上,英國首相約翰遜把減排扯上英國電影中的占士邦。
美國總統拜登重新加入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時,稱美國要領導全球氣候治理;也不管其他國家是否把他的話當真。
除軟實力外,減排達標也得看各國的綜合國力。
在2020年,中國內地煤電佔總發電量的49%。中國電動汽車則佔汽車總量的5.4%。
因此,對煤電廠升級改造、增加使用清潔能源和發展電動汽車等會是中國實現減排的重要手段。
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充裕的產能,中國有能力實現它的減排目標。當然,內地前些時候也曾因“運動式”減排而出現過的停、限電事故。
美國減排比中國起步早,減排已取得不錯的成績。
然而,美國國內對地球溫室效應的起因仍存在意見分歧,兩黨甚至民主黨內都對環保和與中國在氣候問題上開展合作有不同意見。
在COP26期間,拜登對美國曾退出《巴黎氣候協議》表示歉意。而國內分裂和美國國會延誤環保撥款依然對美國實現炭中和承諾有負面影響;除電動車市場佔有率提高可期外,美國能否在2050年實現它的目標仍待觀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