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晉:推動碳中和政策,需要更多新的思維
踏入秋季,早前兩個熱帶氣旋襲港正好揭示氣候變化的問題日益嚴重,香港作為高度發展的城市,廢物處理、能源供應以至在公眾教育等方面其實環環相扣,政府在推進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的時候,實在需要更多的協助和思考,以加強有關政策的效益。
要推動氣候變化相關的工作,首要找出問題所在,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裏面提及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於今年宣佈《香港氣候行動計劃 2050》,提出「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可算是找對了問題,下步要處理的,就是如何提升政策的效益。
早前筆者出席第二屆氫能經濟會議,就聽到主題演講的嘉賓提到2035年是香港重要的里程碑,隨着煤炭發電原料的減少,我們可望引進更多新的技術和試用新的能源,例如是氫能發電,就是其中一種可再生的能源。
與此同時,氫燃料應可以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之上,提升綠色運輸的效益。根據《香港普及電動汽車路線圖》,現時香港政府已經成立了碳中和專責小組,由來自 6 個不同部門的 40 名公務員組成,研究各種新的脫碳技術,為政府過度到零碳經濟做準備,並計劃在 3 年內測試氫氣燃料電池電動公交車和重型車輛,可算是走對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而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單靠政府努力是不足夠的,民間的協作同樣重要。不論是公眾教育,還是非牟利組織的工作以至綠色金融的發展。
而筆者剛剛在會展舉辦的社企民間高峰會的主題演講裡面,也聽到他們的主題演講嘉賓 Charles Eisentein 就全球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生態系統的角度探討未來的社會發展走勢,這對於了解整個議題甚有幫助。與此同時,支援相關的研究、創新的項目亦非常重要,筆者在研究這個題目的時候,就留意到「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2019年的得主大自然保護協會就致力透過科學為本的方式推廣新的國家公園,從保育、人工造林、植樹以至公共債務互換等保育土地策略都有所涉足。
說到國家公園,新加坡政府歷年來積極推動其綠化政策,近年亦致力提升其公園的連接,讓市民可以輕鬆自在地到訪不同的國家公園,並從中推動公眾教育,讓當地市民認識不同的環保概念,在這方面,香港在未來的公共設施規劃上,亦可以考慮提升公園、單車徑的連接性,並加入節能建設,從生活中實踐可持續發展。
而事實上,世界各地近年都積極思考如何平衡環境保護和經濟繁榮,達到可持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既不能獨善其身,有關的專業人才亦應增值自己,多加參與不同行業交流,亦可以透過國際獎項認識世界各地最新的發展,從而啟迪更多新的思維,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出一分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