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發展碳交易中心貢獻國家減排進程
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競選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各種選舉論壇接連舉行。在早前舉行的一個「紡織及製衣業界」論壇上,候選人提及香港紡織行業可以配合國家減排政策,藉助碳配額來吸引新技術投資,進行產業升級。
過往立法會選舉的論壇,一般集中在政治立場的分野,能夠看到業界聚焦說行業發展,甚至提到碳排放這些話題,倒是頗有啟發的。筆者想談的不是選舉,而是香港在國家減碳過程中可以做的貢獻。
首先,紡織行業不屬於高碳排放的行業,因此短期內應該難以在減碳中發揮多大的作用。或許在廠房設計上可以思考如何更環保低碳,但要通過碳交易平台產生較大的減碳效益,怕是有點兒說大了。
中國碳交易市場系統在今年7月正式啟市,首批參與的是電力企業。原因在於發電是碳排放大戶。中國電力系統是全球最大,去年底的總裝機容量達到22億千瓦,市場規模比美國多出50%,估計碳排放量佔全國100億噸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碳交易,簡而言之就是將二氧化碳排放化為一個個排放單位來計算,由政府賦予各個行業、各家企業一個碳排放配額,如果企業用不完,就可以在交易市場賣出去;如果企業不夠,就需要從市場買配額才可以排放。發電是碳排放大戶,因此成為市場的首批參與者是合理的。至於國家的碳排放量,則要按照國家的減排、碳達峰的時間規劃去做,也有《巴黎協定》等國際間的約定需遵守。
中國的目標是爭取在2030年達致碳排放達峰,於2060年前達致碳中和,以世界第一個大國的碳排放規模,任務是頗重的。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區,本身以商業、服務業為主,並非碳排放的大戶,但香港本身的金融業和高端服務業優勢,也可以為國家在減碳的道路上貢獻力量。
市場力量推動減排更有效率
各家企業要實現減碳,都要獲取充分的減碳信息,包括如何減碳、減碳的成本、減碳之後的配額可以獲得收益、改善企業形象之後的收益等等。雖然碳排放企業多在內陸地區,但減碳的人才、信息,卻集中在一線城市。
香港既然定位做國際創科中心,匯聚國際人才,其中包括利用科技手段達致減碳的人才,從而可以為企業貢獻減碳方案、提供諮詢等服務。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應該積極推進綠色投資產品、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可持續投資產品的發行和交易。通過投資市場的力量,賦予資源友善的企業更高的市場估值,從而推動更多企業減碳。
碳交易市場的基本邏輯,就是將減碳這件事市場化,從而實現比政府行政手段更有效的調控,香港在這方面大有可為。深圳市政府早前在港發行人民幣離岸債券,當中包含39億人民幣的綠色債券,為香港發展綠色債交易立下好的示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也表示,期望未來香港可以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期待新時代的香港在理順行政立法關係之後,集中力量發展,不要再放過大好機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