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體育與政治
臨近年底,又是香港新聞的傳統淡季。月初除了與立法會選舉相關的新聞,比較多港人關注的就只有中國國家隊運動員代表團訪問香港。
包括亞洲「百米飛人」蘇炳添、著名乒乓球手馬龍、奧運鉛球「四朝元老」鞏立姣在內的29名東京奧運中國國家隊運動員,集體抵達香港訪問三天。一眾人的行程安排得密密麻麻,除了兵分多路在不同運動場館進行跳水、羽毛球、乒乓球及體操等示範表演,還出席一個大型表演活動,與港人分享他們的運動員生涯點滴。
由於機會難得,中國運動員出席各個活動的門票一早就已經售罄。許多入場的港人都對能夠現場看到國家隊運動員表演感到興奮,紛紛呼籲大陸奧運健兒們日後能多點來香港交流。
有趣的是,按照體壇慣例,在國際大賽勝出的國家隊球員或運動員回國後,第一時間是前往首都參與全國歡慶的大巡遊。可中國東京奧運選手不這麼做,反而是風塵僕僕率先趕來香港,可說是源於2000年,但成為慣例則和2003年有很大關係。
2003年7月1日,香港爆發50萬人上街大遊行,其後建制派在同年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中大敗。翌年,香港舉行立法會選舉,碰巧同一年是雅典奧運會,兩者時間相近。北京當局靈機一動,決定讓在雅典奧運獲得金牌的50位國家隊運動員訪港,希望喚起港人的愛國情懷,以提高建制派的勝算。
當年我也跟着採訪中國奧運選手的訪港活動,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還記得當時的重頭戲是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一場奧運金牌精英大匯演。近三小時的演出,中國大陸金牌健兒聯同香港演藝界紅星一起表演,緊緊牽動全場近三萬名觀眾的情緒。在運動員的豪情壯語下,民族熱情席捲全場。
其中一些運動員特別受港人歡迎,包括110米跨欄冠軍劉翔、第二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中國女排。但要說最受香港社會矚目的,則是跳水冠軍郭晶晶及田亮。那幾天,一眾香港記者宛如娛樂記者上身,不斷追問「亮晶晶」的戀情。
如今回想起來,中國國家隊運動員訪港確實發揮了效果,在香港掀起一股熾熱的「愛國旋風」。當年很多泛民主派以為2003年「七一大遊行」的政治效應會蔓延到2004年,信心十足地提出要贏得立法會全部60個議席的半數,可最終只能贏得25席。
誠然,大部分選民不會純粹因為運動員的風采英姿而改變投票意向;但客觀而言,奧運金牌得主集體訪港、大展身手,一舉手一投足都成為香港媒體及公眾的話題,佔據了整個社會的注意力,製造出和諧的氛圍,或多或少還是對建制派選情帶來一定幫助。
自此以後,奧運運動員代表團均會在奧運會落幕後集體訪港,會一會這裏的支持者,順道為同樣四年一度舉行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沖喜」一下,好讓建制派候選人在祥和的社會氣氛下得到較好的成績。
然而,隨着奧運選手到訪的次數增加,再加上自由行等爭議,陸港兩地矛盾不斷升溫,近年大陸奧運隊幾次訪港,為建制派「助選」的作用已經愈來愈小。
以上一屆立法會選舉即2016年為例,香港經過「佔領中環」運動的爭議後,本土思潮壯大,支持中國隊熱潮幾乎不復見。在那一年的奧運比賽期間,一些港人甚至向直播中、正在比賽的中國運動員喝倒采。
港府邀請大陸奧運運動員訪港,也要被迫改在最多只有3000多個座位的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進行大匯演,而不是以往可容納近三萬人的香港大球場,擔心被別有用心的人藉機搞事如「噓國歌」,表達對中央政府的不滿。
至於這次大陸奧運隊訪港,平心而論,中國健兒在本屆東京奧運成績相當亮麗,共奪得38金32銀18銅的驕人成績,無論金牌或總獎牌數字都比上屆奧運多,但香港社會歡迎的氣氛和以前全城歡慶相比還是差了一截。當局今年已經很難再讓大陸運動員扮演拯救者角色,以提高低迷的投票率。箇中原因,除了因為疫情之下運動員無法與市民近距離互動,也和不少港人在2019年修例風波後,心理愈來愈抗拒大陸有關。
無論如何,大陸一線運動員集體訪港實屬難能可貴。他們能夠在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取得獎牌,已經是很大的驕人成績,背後蘊含著巨大的付出和心血。
或許,現在也是時候讓政治回歸政治,體育回歸體育。中國大陸傑出運動員訪港的最重要目標,應該是通過個人的奮鬥事迹,給港人帶來激勵性的正能量,而不再摻雜其他因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