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 | 星期二
 

吳永嘉:創新及科投局架構重組切忌換湯不換藥

2022-01-25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shutterstock_311652305.jpg


《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架構重組,當中包括擴大創新及科技局,同時易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改變香港「工業式微」的觀感,同時凸顯由創科推動再工業化的發展,本人和所屬業界非常期待有更多推動創科和再工業化的政策出爐。

可是,從近日《政府架構重組》的文件中得知,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只是正名以反映現有職能,意思與《施政報告》提及的「擴大」有差異,而文件亦未有講述如何擴大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政府有責任向社會交代清楚以釋除疑慮。

要凸顯由創科推動再工業化的發展,純粹改名並不足夠,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如箭在弦,新田科技城將發展成香港矽谷,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研發合作愈見頻繁,創科局需擴大職權,而政策措施亦要與時並進。

研發開支目標或未能達標

早前,政府統計處公布《2020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當中2020年的本地研發總開支達265.54億,相對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為0.99%,開支金額與2019年相若,但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年施政報告所訂下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當時目標是本屆政府任期內將研發開支提升至GDP的1.5%,相當於每年約450億。由於統計數據製作需時,外界要到2023年12月才會得知研發開支目標能否達到,不過現況與目標仍有一段差距,創科局要加把勁追趕目標。

為了更全面反映本地創科發展的成效,並讓社會可量化政府研發開支促成的經濟貢獻,當局應制定更多細化的分項指標,例如反映資源投入和規劃的指標,包括政府投入研發開支所轉化的經濟利益、研發資金投入的公私營比例、研發人員數目,以及初創企業數目等,政府同時需要訂立衡量創科產出與效益的指標,包括創科產品的銷售額佔比、專利及技術的收益和專利發明者的國際化程度等。

加強支援企業進行創科活動

此外,局方需定期檢視和優化「創新及科技基金」各個資助計劃,吸引工商機構進行更多創科活動,《2020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明確指出企業認為阻礙創新活動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太高,以及缺乏內部資金,局方可考慮適度提升相關計劃資助力度,例如將企業支援計劃的資助金額由現時政府和企業1:1等額出資方式,加碼至政府以2:1的配對形式資助,以鼓勵更多企業在研發方面作出投資。

此外,為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當局可考慮提高研發開支的額外扣稅,將現時首200萬元研發開支可享有300%扣稅,提升至首400萬元可獲得350%稅務扣減,而餘額由200%扣稅提升至250%。

政府需要進一步打破「錢不過界」的規限,加大力度資助港商於境外進行研發活動,例如放寬「創新及科技基金」各項資助計劃的地域限制,由現時只容許項目最多50%的研發工作在內地進行,增至80%或更多,同時政府要一視同仁,將企業在本港以外地區進行研發活動的扣稅安排,與「超級扣稅」的水平一致,藉以支持港商與內地的機構有更頻繁的協作。

隨着北部都會區大力發展創科產業,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如果只是「換湯不換藥」,會使香港的創科發展落後於形勢,恐怕窒礙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不少人曾憧憬無人駕駛汽車會完全顛覆私家車市場,但近年其發展卻不似預期。投資銀行瑞銀(UBS)曾估計,到2040年,全自動的無人駕駛的士(robotaxi)每年收入可達2.1萬億美元,不過這只佔所有行駛公里數的6%而已。

    鄧淑明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