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香港必能成功抗疫!
振興香港經濟、改善民生,必須先成功抗疫。抗疫有兩個主要可能策略:一是“動態清零”,一是“與病毒共存”。其實,這兩個策略都有相當高的社會成本—有經濟成本,也有生命成本。下面,我們比較一下各國與各地區的累計生命成本,説明“動態清零”策略的相對優越性。
與病毒共存的結果
“與病毒共存”策略之下,政府不需要幹太多的事情,除了推行接種疫苗、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甚至倚賴群體免疫之外,其它都不需要多做。丹麥與美國是兩個實行共存策略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結果是丹麥已有差不多百分之四十的居民受到感染,平均每百萬居民中,有超過7百人因新冠病毒死亡。而美國已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居民受感染,平均每百萬居民中,有近三千人因新冠病毒死亡(見下表)。美國的感染率比丹麥低,但死亡率比丹麥高,主要是美國貧富不均導致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果。
以這兩國爲例,假如香港選擇“與病毒共存”,受感染人數就可能增加到一百八十萬至三百萬人之間,死亡人數可能增加到五千至兩萬人之間。尤其是考慮到香港現時接種新冠疫苗率不夠高,但人口密度比丹麥與美國高,病毒傳播更容易,同時貧富生活環境比美國更懸殊,人均感染與死亡人數可能會比美國更高。這是香港社會不能、不會、也不應當接受的結果。
動態清零究竟可不可行?
動態清零策略,主要是靠經過快速檢測、緊密追蹤和隔離,盡量與儘快切斷病毒傳播鏈,從而減少感染人數和避免死亡人數增加;不感染,就自然不會死亡。這在中國內地是做到了。從2020年4月到現時差不多兩年時間,內地累計確診新冠病例總數從81073增加到94087,遠遠低於很多國家一天的增長;累計新增新冠死亡人數從4598增加到4636;內地累計感染率是一百萬人中六十五人,香港現時是一百萬人中超過兩千六百五十人;內地累計死亡人數是一百萬人中三人,香港現時是一百萬人中三十人(見上表),還在迅速上升。
假如中國內地沒有基本清零,控疫做到跟另外一個人口大國印度一樣,受感染人數會超過四千四百五十萬,死亡人數會超過五十三萬,這些驚人數字,都是難以接受的。
人口稍低於香港的新加坡,累計人均新冠死亡人數已達每百萬人170。我們希望香港能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下,把人均死亡人數控制在每百萬人100以下,就是總數不超過750人。這是應當做得到的。
動態清零值不值得?
動態清零是絕對有經濟成本,也有社會成本的,不是沒有代價。但我們中國人與西方人價值觀不一樣,人命關天,每一個香港居民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我們不能效法英美,空談人權、草菅人命。清零是經過實踐證明,避免新冠死亡人數增加的最有效方法,中國内地的經驗就是一個好例子。
抗疫也是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管治能力與應變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在這方面,香港實行“動態清零",可向內地取經與借鏡。中央政府會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穩控疫情。病床不足,可以馬上建造方艙醫院解決;醫護人員缺乏,可由內地志願者實時補充。這是非常時期,特區政府可以批准內地醫護人員臨時在方艙醫院內作業。我們都要顧全大局、堅定信心、捐棄成見、團結一致、展示擔當、作為和奉獻,爲全體香港居民成功抗疫!
國家經濟情勢良好,2021年達到百分之八點一的增長,今年增長可達到百分之五至六之間。香港2021年經濟復甦快速,成長達到百分之六點四,今年可以乘勢穩中再求進,但及早控制疫情,是必要條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