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以氫經濟實現碳中和
全球掀起減碳排放浪潮,中國提出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香港則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並以2050年零排放為目標。在云云的減碳策略中,潔淨的綠色能源是最重要一環,令「氫經濟」成為近年的熱門話題。
氫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例如水(H2O)便蘊含氫。理論上,氫氣比汽油產生的能量高3倍,有望成為可實現零碳排放的潔淨能源。然而,目前提取氫氣技術並不符成本效益,氫氣難以直接提取運用,提取過程需要耗用的能源比獲得的多。國際能源署(IEA)2019年的報告指出,目前生產氫能過程差不多全依賴化石燃料,另加6%天然氣和2%煤,結果,氫氣生產每年導致碳排放量達8.3億噸,相當於英國和印尼碳排放量的總和,難怪能源界有謂:「氫氣將會是未來的燃料——而它永遠都在未來。」
現時,電力仍然佔去電解氫的大部分成本,但隨着再生電力成本持續下降,以及相關設施如電解液的價格下滑,普遍認為氫成本可有下調的空間。去年,美國能源部便宣布《氫能源地球計劃》(Hydrogen Shot),計劃在10年內把各種(除了灰黑色)氫成本降低至每千克一美元,減幅逾八成。
一直以來,交通運輸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高達16%,令人對氫燃料電池車的未來寄望尤其殷切。而內地對此顯示雄心壯志,目標在2025年,把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由2021年少於一萬輛,大幅增加至10萬輛。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愈見明顯,減碳排放已是全球的共同意願。世界氫經濟仍然處於早期的開發階段,在生產、儲存、使用等方面,無論是新科技開發或是降低成本上,都有待突破性的進展,但我相信只要全球齊心合作,定能找到最強方案,讓全球減排邁步向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