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放棄公佈確診 集中危重個案才是正道
香港疫情每天新增個案由5萬多宗徐徐下跌至2萬多,但由於7日傍晚啟用快速檢測陽性呈報平台,未來加上快速檢測之後的數字可能大增。
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於7日正式推出快速測試陽性登記平台,讓目前自行做快速檢測「兩條線」的陽性患者登記呈報資料,毋須經過核酸檢測確認,便可被直接視為陽性個案。開通後僅幾小時就逾20萬人進入系統,且不排除後面更多的人排隊呈報。現在政府每天公佈的確診數字,讓人不禁思考,這些數字真的可以反映實際的確診情況嗎? 這樣的公佈它還有意義嗎?
不少人嫌麻煩不願意呈報
筆者閒來無事時候上上網,見不少市民在網上調侃,大致表達的都差不多「身邊都識好多人中左,然後都冇報亦唔打算報⋯⋯怕麻煩、怕被隔離、唔識報。」是不少人的心聲。我在香港的不少至親也中招了,我問過他們,沒有一個打算呈報給政府。因為哪怕上報了可以得到隔離救治了,但自己家裏的居家環境肯定比集中隔離地好太多,而且很多輕症患者在家自我治療就可以自癒,所以很多人選擇不上報。所以這樣的公佈是不準確的,且沒有意義的。
還有現在公佈的確診數字,不免難會給市民造成一個假象,本港的疫情達到「轉捩點」了,因為已經由最高點5萬多人、降到3萬多、再回落到昨日的2萬多;同時也給市民造成恐慌,因為現在確診人數降低了,但死亡率卻高了。據昨天衛生署公佈的死亡人數來說,卻是創本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單日新高。可見單從公佈的確診數字來說,不足以體現現在本港疫情放緩,香港疫情仍處急速上升期。
因為現在本港疫情還屬於急性暴發流行期,短時間內讓大量人群感染,產生大量重症患者,嚴重擠兌醫療資源,加上現在香港醫護確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還是否有足夠的人手去做他們的急救服務?傳媒因政府消息人士說,推算全港已經有20%人染疫。我們計算一下,香港很大機會最後會所有人被病毒洗牌一次,當然750萬人不是所有人同時染上,現在的病毒潛伏期較短、康復也較快。但我們要有足夠能力應對同時百萬人染疫的場面,以2%重症率計算,2萬人重症,我們要能接收。在現在公立醫院已經爆滿的情況下,大家都寄希望於方艙醫院和內地援港醫護可以肩負起這個重任。
政府計算死亡率不科學
所以當前香港抗疫重點工作應該是減少重症死亡案例,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建議港府建立一套指標體系,評估哪些人容易轉成重症及時進行干預,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對重症患者進行精準救治降低死亡率才是頭等大事。
其實全球對新冠病毒的統計極其混亂。以香港為例,死亡率是怎麼計算的呢?以衛生署6日公佈的數據為例,截止當日,第五波疫情共錄得458,986萬宗確診個案,共錄得1,794宗死亡個案,死亡率為0.39%。死亡率計算出來?1794除以458986。但大家要知道,458986宗確診是核酸檢測報告並且上報了給政府的個案。你身邊認識的人入面,有多少個確診者是在政府這個數據裏面的呢?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是快速檢測陽性然後自己居家,而沒有上報給政府的。也就是說,458986這個數字其實只是確診者中的一小部分。分母被大大錯判了,政府說這是「死亡率」,是犯了統計學上的嘗試錯誤,應該說這只是可能最大的死亡率,但這個死亡率必然被高估了。
被高估了多少?如果政府推算有20%人染疫,那就是150萬人中招。以此做分母,算出來的死亡率應該是0.12%。
在統計學上,要計算死亡率,必須對分母做一個還原。例如你可以做一個抽樣調查,然後推算全部染疫的人的數量。因為你十分肯定,香港沒有做全民強檢,大部分的確診者根本沒有申報。政府如此計算死亡率,不符合基本的統計科學。
全世界各個地方對死亡率的計算標準不一,例如新加坡,由於新加坡很早就接納快速測試結果,所以他們的死亡率很低,因為他們把分母反映出來了。例如內地,內地每個地方只要有個案就做全民強檢,因此可以假設,內地的分母基本是準確的。但內地自武漢疫情之後,其餘各地爆發的零散疫情,死亡率基本都是0。這些數字應該是比較準確和可信的。
香港疫情走到這一步,我認為大家應該把焦點放在重症和死亡數字上,集中資源做好救治工作,那才是人命至上。每天去公佈一個統計學上失真,毫無意義的數據,我認為還不如不公佈。不公佈確診,那疫情甚麼時候結束?只要看着死亡數字,如果死亡數字逐漸下降,那就證明疫情逐漸受控了。無論是感染人數少了,還是感染人數仍然多但死亡率下降了,已不重要。我們在乎的是傷害的大小,而不是感染的多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