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習近平對台方略四大維度

2022-05-11
 
AAA

 10.jpg

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李秘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習近平新時代對台方略論析》,作者認為: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中共對台工作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把握兩岸關係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形成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黨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本文通過對習近平對台論述的學習,認為新時代對台方略可以進一步分為國家維度的方略、民族維度的方略、人民維度的方略以及同胞維度的方略等。文章內容如下:

一、國家維度的方略:築牢“一個中國”原則底線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對台工作的原則底線,在習近平對台方略中居於基礎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係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模糊和鬆動”。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通過一系列新的決策部署,不斷夯實“一個中國”原則底線。

1.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支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

中國共產黨一直非常注重團結島內民眾支持一個中國。2005年3月4日,胡錦濤在參加全國政協民革、台盟、台聯委員聯組會時提出,“祇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擴大團結的對象。他多次公開宣布,“台灣任何黨派、團體、個人,無論過去主張過什麼,祇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拓展同台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助推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這樣,團結的對象除了黨派、個人之外,還包括了團體、社會組織以及各界人士。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宣布,“廣大台灣同胞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不分階層、不分軍民、不分地域,都要認清‘台獨’祇會給台灣帶來深重禍害,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這一論述進一步將爭取團結的對象進一步擴大到各黨派、各宗教、各階層、各職業、各地域。

2.推動“一個中國”原則的制度化

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國際法準則。但近些年各類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特別是國際組織的意願越來越高,“台獨”分裂勢力也企圖以此突破“一個中國”原則。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瞭解台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想法和感受,重視並推動解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問題。祇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這一論述明確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所要遵循的兩大基本準則,一是不能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二是必須先進行兩岸協商並得到大陸的同意。

2016年,台灣當局要依循2013年時以“中華台北”身份參加第38屆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的模式,繼續參加第39屆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但是民進黨當局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無法就這一問題展開協商,最後台灣就無法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同樣台灣也不再能夠參加世衛大會。經過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和世界衛生大會的實踐,國際組織中的“一個中國”原則也逐漸制度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部署,對於在國際社會上補強一個中國原則具有重大意義。

3.釐清原則底線

“九二共識”是1992年兩岸“兩會”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重要共識。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一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

2001年,錢其琛在紀念“江八點”發表6周年的講話中,將“九二共識”的意涵歸納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005年,賈慶林在紀念“江八點”發表10周年的講話中繼續秉持這一表述,並第一次公開使用了“九二共識”的用語。2005年5月,胡錦濤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會談新聞公報中則進一步將“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簡化為“兩岸一中”:“兩岸各自表明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從這些論述看,1992年兩岸達成的共識中,“一個中國”的內容得以凸顯,而“謀求國家統一”的內容被淡化了。這可能與當時對台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反“台獨”有關。

習近平總書記對“九二共識”進行了更完整的定義,“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這個表述全面準確地歸納了“九二共識”的基本含義,一是“兩岸一中”,二是“共謀統一”。

為了進一步築牢“一個中國”原則底線,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堅持“九二共識”並列。“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會議場合,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2018.3.20)、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2018.12.28)、慶祝全國政協成立70周年大會(2019.9.20)、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2021.7.1)、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2021.10.9)等會議上,相關的表述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而不是祇提“九二共識”。

4.在鬥爭中鞏固“一個中國”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未來的發展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而必然會遇到各種風險挑戰、矛盾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鬥爭精神”。

對於“台獨”分裂活動,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指出,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對於島內分裂勢力與國際反華勢力相勾結,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拜登視頻會議上明確告訴拜登及其政府團隊,“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中國實現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我們是有耐心的,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二、民族維度的方略:依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國家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係大局”。秉持著這一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制定了依托民族復興推進祖國統一的基本方略。這一方略在習近平新時代對台方略居於首要地位。

1.明確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辯證統一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善於從全局來把握方向,對台灣問題同樣如此。“我們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所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最核心的就是處理好“統一”與“發展”的關係。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把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這兩大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同步推進。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明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辯證統一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同時他還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基於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這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大勢所決定的,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

這些論述深刻地闡明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陸發展進步必然不斷推動國家統一進程;另一方面,民族復興必然要求國家統一。二者相互促進、辯證統一、互為因果。

2.把握統一大勢,保持戰略定力

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從根本上決定著兩岸關係的走向,兩岸統一已經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歷史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認清大勢,把握大勢,強化大勢。“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祇要大家登高望遠,就能看清主流、把握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強化反‘獨’促統大勢,有力應對外部挑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基於對統一大勢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台灣問題保持著戰略自信、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們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3.讓兩岸同胞在“共圓中國夢”中獲得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台灣來說,這是福音、是歷史機遇”。“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我相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

“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個人夢。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自然也要共享發展成果。習近平指出,“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生活,為在世界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我們願意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願意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成功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這樣,“共圓中國夢”就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台灣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台灣各個政黨、各個階層、各個宗教、各個地區都可以參加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來,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共享發展成果,又進一步激勵台灣民眾積極參與到大陸各項建設中來,不斷擴大兩岸共同利益,增進互利合作,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更加扎實的基礎。

三、人民維度的方略:以人民為主體推進祖國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習近平將“人民主體性”思想應用到對台工作上,形成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對台方略。

1.確立兩岸同胞的共同主體地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制定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堅持和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尊重台灣同胞、關愛台灣同胞、團結台灣同胞、依靠台灣同胞,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與此同時也注重大陸普通民眾的角色和作用。

縱觀習近平總書記自2012年以來系列涉台講話,講到“台灣同胞”、“台灣民眾”、“台灣人民”共有130次,而講到“兩岸同胞”、“兩岸民眾”、“兩岸人民”共有219次。例如,“我們要努力增進兩岸民眾福祉,讓更多民眾共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2013.4.8); “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2015.5.4);“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民族復興”(2018 .7.1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兩岸同胞要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2019.1.2)。

這一系列論述不僅充分考慮台灣民眾的利益,而且考慮大陸民眾的利益,不僅把台灣人民作為兩岸關係的參與者,同時也把大陸人民作為兩岸關係的重要參與者,從而確立了兩岸同胞的共同主體地位。這一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未來,兩岸關係不僅是兩岸公權力部門之間的事,也不僅是大陸各級政府和台灣民眾之間的事,同時還是兩岸人民共同的事。

2.打破制度壁壘,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一是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二是加快給予在大陸投資和與大陸合作的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由此可見,“以人民為主體”最直接的表現是打破人為製造的一些制度壁壘,在落實同等待遇的基礎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兩岸之間除了一些歧視性規定制約了兩岸融合發展之外,兩岸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的制度屏蔽也是阻礙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制度對接,實現應通盡通。“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3.通過民主協商共議統一

“以人民為主體”方略的另一重要體現就是確立人民在兩岸“共議統一”中的主體地位。為解決政治分歧,中國共產黨提出通過政治談判實現和平統一的主張。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這一主張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人民在兩岸協商談判中的角色和地位。他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從這個論述可以看出,兩岸協商談判的主體是“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兩岸人民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充分確立。未來解決政治分歧的主要機制很可能不是兩岸正式的政治談判,而是兩岸各政黨和各界別的代表人士通過民主協商的形式來實現。

四、同胞維度的方略:以親情促進心靈契合

大陸一直把台灣民眾視為“同胞”,把兩岸視為“一家人”。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兩岸關係中的情感因素,並把同胞親情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通過同胞親情拉近心理距離,促進同胞心靈契合,以實現高質量的統一,這是習近平對台方略的重要特色。這一方略為妥善處理兩岸難題奠定了新的基礎,為化解兩岸分歧創造了新的空間。

1.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到,“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並進一步發展了這個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同時也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透過近代歷史風雲,兩岸同胞深刻體會到,大陸和台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

從“兩岸命運共同體”出發,習近平進一步形成“民族創傷”的論述。“120 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占。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對歷史留給台灣同胞的傷痛,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這是中華兒女心頭共同的創傷”;“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雖然歷史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傷痛,但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歷史傷痛中,而是要一起面向未來。“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對海峽兩岸中國人來說,重要的是真正認識和切實把握歷史機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2.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

基於同胞親情,習總書記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的理念。他公開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要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兩岸同胞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堅持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理念不會變,為台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的政策措施不會變”。

面對台灣政局變化,中央不僅沒有中止惠台讓利政策,而是不斷擴大對台開放。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連戰時表示,“逐步為台企台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是我們的莊嚴承諾。……我們還會深入研究,適時推出更多新的政策措施,把同等待遇逐一落到實處”。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表示,“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同年3月,在與全國人大福建代表團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把這些(惠台)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聽取台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祇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

3.以情化心,在相互尊重中實現心靈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熨平心裡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有耐心,更有信心”,“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久久為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祇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兩岸要相互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避免讓這類分歧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 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從這些論述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台灣同胞、尊重台灣同胞、信任台灣同胞,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這為妥善處理兩岸之間的癥結性問題、消除彼此間的隔閡,提供了一種更為積極的思維模式和更為務實的解決路徑。

五、新探索: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中推進祖國統一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重申了這三大歷史任務。

如何處理好三大歷史任務的關係,實現三大歷史任務的良性互動,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要考驗,也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大理論問題。目前,我們已經清楚認識到,現代化建設與世界和平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世界和平與發展給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我們也已認識到,現代化建設與祖國統一同樣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現代化建設給祖國統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資源,祖國統一必將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另一方面,祖國統一又是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基本要素。

那麼三大歷史任務中,祖國統一與世界和平發展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從歷史來看,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而其形成和發展變化又與世界格局變動密切相關。但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對祖國統一與世界和平發展之間關係的討論並不多。習近平總書記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積極探索兩岸統一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關係,為祖國和平統一開闢了新的空間,創造了新的資源。

首先,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為祖國統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 年來,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格局,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國統一事業”。這個論述充分表明,我們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有利於鞏固一個中國原則,也有利於祖國統一事業。

其次,祖國統一將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統一,不會損害任何國家的正當利益包括其在台灣的經濟利益,祇會給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祇會給亞太地區和世界繁榮穩定注入更多正能量,祇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這說明,祖國統一對地區安全,對世界和平不僅不是威脅,而且是機遇,是福音。

由此可見,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同祖國統一也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世界和平發展將給祖國統一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祖國統一將為地區和世界繁榮穩定提供新的助力,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我們相信,隨著形勢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識到兩岸統一給地區和平和世界繁榮帶來的好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支持中國統一事業,這將進一步推動祖國統一。未來,隨著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發展實現良性互動,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任務將真正實現辯證統一、相互促進。屆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將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祖國統一。反過來,祖國統一將極大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