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兩地通關的希望在內地調整防疫政策

2022-06-13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13 at 5.36.41 PM.jpeg

還是那個話題,通關。隨着香港疫情趨緩,港人又開始討論起來。

原本大家對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寄予厚望,畢竟他在任上主要負責與內地溝通通關事項。然而近期他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的內容讓很多市民失望了,他談到會努力與內地溝通香港市民期待的通關事宜,但要務實考量本地疫情和內地疫情管控的重要性,現實仍有很多挑戰要克服。

「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的疫情還有幾百宗,300宗,500宗徘徊,另一方面,內地的防疫措施也有他們面對的壓力。我們希望不要增加內地的防禦風險,而且這些風險都是要可控的。」

他也希望市民做好心理準備,「通關」需要一段時間,不會是容易達致的事情。市民亦要明白,最終「通關」與否是由內地決定。

總結起來三句話:

一,大家不要以為我有魔法,通關不容易。

二,內地很重視疫情管控,香港現在的情況不達標。

三,市民請做好近期繼續不通關的準備。

這番表態讓人很灰心,但也很真實。的確,形勢不斷變化,香港經過一輪疫情爆發後已經改變戰術了。借助疫苗與康復者形成的免疫屏障,香港如同遷徙中的角馬,已經「過河」了,而內地還在對岸等。如果兩邊保持這種狀態,這兩批角馬基本上是不可能「匯合」了。

香港可能再重新清零嗎?大家心知肚明,不太可能了。內地的經驗也說明,在Omicron成為主流毒株後,當社會中病例數達到一定水平,嚴格的防控措施就難以壓制疫情,反而會引起城市生命線的中斷,造成更大的次生災害,尤其在老齡化程度、社會分工複雜的地區。

香港正處在這個階段。而且,在每日死亡人數平均個位數的基礎上,維持經濟活動的平衡也愈來愈成為社會大眾的共識。即使李家超上場,很大機會也不會再重新搞全民檢測、封區等大規模抗疫措施了。畢竟如果付出社會停擺、經濟暫停的代價,結果可能更糟。

所以,現在寄希望於香港重新按照內地現行政策抗疫已經不可能了,那是不是對內通關就沒戲了?

也不是。兩地通關的希望在內地官方調整防疫政策,這種趨勢也是有跡可循的。

shutterstock_2154392853.jpg

上海抗疫慘勝,國務院召開史無前例的「10萬幹部大會」表明經濟出現危機。這已促使內地開始調整政策。例如北京等地縮短入境隔離時間,例如上海叫停「一人陽性全樓轉運」等激進政策,再例如一波疫情「社會面清零」到重開社會的間隔時間也已縮短。社會重心已開始向經濟發展回調,這必然會在防疫政策上有所體現。

另外客觀條件也導向縮減抗疫措施。首先是5月底國家醫療保障局宣佈不得使用醫保基金支付強制核酸檢測的費用,然後是6月初國家衛健委表明對於沒有疫情發生,也沒有輸入風險的地區,不應常態查驗核酸。連核酸的錢都要量入為出了,那大規模集中隔離的開銷也肯定要算賬了。這也標誌着政府意識到了常態化抗疫對國家財政和社會經濟的附帶傷害,已經不是「不惜一切代價」了。相信國家一定會按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方向調整政策。

四大障礙

不必懷疑國家希望恢復經濟恢復正常社會運行,但是還有四大障礙擺在國家面前。

其中前三項是現實條件限制。

第一,中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不夠形成免疫屏障。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5月5日,全國累計報告全程接種新冠疫苗人數為88.74%,60歲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種人數佔老年人口的81.67%。距離各國普遍政策目標90%還有一段距離。各地政府已推出多種措施,包括「上門接種」,接送老年人赴接種場地等。按內地政府的執行力,應該會很快達標。

第二,藥物。截至目前,全球有兩款新冠特效藥上市,國內依然是空白。內地政府一直沒有採購這兩款藥物可能有避免對美國藥品依賴的考慮。但翻查報道,現階段中國已有多款特效藥正進行或已完成臨床試驗,商業化有望加快。藥應該也很快不再是問題。

第三,醫療資源。華人文化,生死為大。再配上中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老問題,社會普遍認為如果放鬆管控內地必然出現醫療擠兌。

實際上這可以以中國強大的社區管理能力解決。例如在全國各地按人口比例建立臨時新冠社區醫院(未來可以轉為正規社區醫院,符合國家普及社區醫療的政策方向),設置強制分級診療,明確無癥狀與輕癥在家隔離康復,醫院一律不收,將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的人。對輕型以上病人普及抗病毒藥物。另外設立單獨熱線和綠色通道應對老人、有基礎病的和幼兒患者收治。這將最大程度避免醫療擠兌,而且總體投入可控。

最後一項是最難分析的政治因素。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視察四川時指出,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經濟穩定發展,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以實際行動迎接二十大勝利召開。顯然疫情防控和社會穩定,乃至二十大局勢掛鉤,到底怎麼算穩定,已經不是疫苗接種率、死亡率等數據能解釋的了。民間現在也普遍將心理預期設定在二十大後社會將逐步恢復正常。

但首先經濟穩定也是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如果嚴格封控導致經濟持續滑坡,出現失業等情況,也會影響二十大期間的社會氛圍,相信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必然會進一步調整政策。所以以二十大為時間節點尚存變數。

總之,香港通關的進程完全由上述四個因素決定。大家可以分別觀察。當然最好的結果是中央政府向民眾提出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表,分階段完成前期準備,設定穩定預期,這對於消費者、企業經營者、投資者,包括我等在港的「兩地生活者」,都是最優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