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新政府頭等大事是選定抗疫路線

2022-06-30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30 at 12.32.39 PM.jpeg

在紀念香港回歸25週年之際,據國家衛健委網站6月28日消息,將入境人士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

此則消息一出刷爆了朋友圈,無論是對國人還是海外華人,亦或者港人來說,都是值得慶賀的事情,這些在外面的人終於離回國的路近了一步,甚至有人在議論,國家現在縮短隔離管控時間,是否不久的將來就會打開國門了?是否香港和內地很快就會恢復通關了?

當下處於盛夏時期,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時間相對較短,從內地的確診數字可以體現出,現在病毒防控相對冬天容易,所以境外回來縮短管控時間並沒有感到很意外。但夏天一過,新冠病毒在秋冬存活能力較強,到時容易「捲土重來」,以國家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來看,難保到時又會收緊防疫政策。

作為港人,我們不能把通關的事情寄希望於外界,因為外在因素變化太大,不是我們所能把控的。當然,疫情持續了這麼些年,我們為此付出的經濟和民生代價都太大了,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今天就不再贅述。歸根到底,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香港一直都處於封閉狀態,對於一個定性為國際性的城市,這樣的狀態顯然是不合理的。

這幾年,為了爭取早日和內地通關,香港也一直「堅持」配合動態清零,時不時對某一棟大廈搞「圍封」,或者推出不具備病毒追蹤功能的「安心出行」等等。令人尷尬的是,我們所謂的「動態清零」,到現在為止每天也還是一兩千宗確診,並且還要計劃進一步放寬海外回來之人的檢疫天數,顯然的,我們是沒有真正去做「以清零為目標的」。自然而然內地也不會承認我們動態清零的結果。

必須選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但另外一面,我們又封鎖與國外的正常往來,哪怕是現在,從海外歸來的港人,無論是去旅遊還是公幹回來,還是需要隔離檢疫七天,這無論是時間上還是金錢上都是很大的代價。

兩頭都不討好的防疫路線是時候應該改變了。

七一回歸之際也是新一屆政府上任時間,第一件頭等大事就是要搞清楚香港未來的抗疫方向。雖說現在國家縮短隔離期限,但我們不能寄希望於這種隨時都可能再變的政策,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能再走以前自欺欺人的老路。所謂自欺欺人,是我們所謂的「動態清零」根本就是自己high,沒有人承認你是動態清零。結果我們代價付出了,卻不能享受澳門一樣的通關好處,也享受不了新加坡一樣的通關好處。新任特首李家超必須告訴我們:究竟是要回到真正的動態清零的標準,按照內地的要求來做呢?還是乾脆評估做不到「動態清零」就不做了,把沒有必要的防疫代價給取消掉?

特區政府必須馬上選擇一個明確的方向,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不要繼續原地踏步躊躇不決。因為香港再也經不起長期的與外界封鎖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