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港府對專家小組的安排值得一讚
近日,港府公布擴大抗疫專家顧問團隊至6人。
其中,新加入的包括港大醫學院的專家孔繁毅、劉澤星和劉宇隆共3人。前任行政長官委任4名專家成立抗疫顧問團隊,當時4名專家包括: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
香港中文大學何鴻燊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
時任港大公共衞生學院院長及臨床教授福田敬二
福田敬二於2020年不獲港大續約,並在去年離任,於2021年12月1日退出專家顧問團。至於梁卓偉、許樹昌及袁國勇則繼續獲委任。另外,梁卓偉早前宣佈辭任港大醫學院院長,並加入香港賽馬會擔任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院長一職將由劉澤星暫任。如今,梁卓偉和劉澤星亦同樣被委任為抗疫專家小組成員。
據港府公布,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將不時主持抗疫專家顧問團會議。港府表示會按疫情發展參考專家意見制定精準措施。
一直以來,抗疫專家小組的成員都各自有不同意見,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團體,亦有不同的理念。其中,當年福田敬二便提出港府應該要考慮「與病毒共存」。袁國勇則多次否定「全民檢測」措施,傾向重視接種疫苗而少提隔離檢疫之功效。以上的取態,相對與中央「動態清零」的主張並不相同。
上屆政府傾向對專家小組成員的意見言聽計從。時任行政長官曾先後6次否定「全民檢測」的功效。等到第5波失控後,當時港府才重新檢視「全檢」的可行性。
現時,新一屆政府讓大部份抗疫專家小組成員留任。這是否又代表,港府的抗疫大方向仍是不變呢?
值得留意的是,近日身兼專家小組成員的袁國勇及孔繁毅,連同另外兩名港大學者撰文,建議本港應該於夏季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社區透過低度傳播產生「自然感染」,再加上疫苗接種,產生「混合免疫」。
不諱言,這種「混合免疫」的提議,與早前的「與病毒共存」、「自然群體免疫」、「以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及「達爾文式抗疫」等提倡,都沒有大分別,就是「躺平主義」的延續。說穿了,由於「以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的提議得不到科學數據的支持,有國家接種率至90%以上,仍無法抵禦新一波疫情的爆發,「躺平主義」才需要再「變種」,改稱為「混合免疫」。
至今,醫學界尚未能製造出有效的疫苗,最多只能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卻不能阻隔病毒傳播及感染,亦無力應對新型變種病毒,試問又如何達至「混合免疫」呢?
這兩位至今仍主張「混合免疫」的「專家」,依然留在港府抗疫專家小組。
專家們主張及堅持不同程度「共存」,但依然繼續獲委任;很明顯,這「共治」模式不變。如果單看專家小組的組成,或許港府依然會繼續被專家們牽着鼻子走,抗疫路線依然被迫「卡在中間」,最終仍無法達至「動態清零」的狀態。
但我們再留意一下,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先生在上任至今,已堅持着手研究「紅、黃、綠」碼,重點追蹤「患者」及「密切接觸者」。現時,平均每天有至少70多幢樓宇被要求作「強檢」。確診者如選擇「居家隔離」,亦需要配戴「追蹤手帶」。當有專家提及「混合免疫」的講法時,盧寵茂亦要不斷重申不能「躺平」。與上屆不同,港府雖然保留了「抗疫專家小組」,但不代表會繼續如上屆般繼續對他們言聽計從,明顯會有自己的主張。
此外,抗疫專家小組開始被要求作「統一發言」,避免過往出現資訊混亂的情況。這安排亦十分合理。
一直以來,港府專家都是「自說自話」,某些人建議乾脆「與病毒共存」,某些人則建議「接種疫苗」,還指定了某藥廠的品牌。某些人更明目張膽的狠批「全民檢測」的措施,並指示港府應該學習英國和美國,要病患者自行到診所或醫院作檢測,即等同完全放棄國家主張的積極及預防性質之大規模檢測。
當第5波疫情爆發時,有港府專家走出來狠罵政府沒有為安老院社的老人家接種疫苗。既然他們作為港府抗疫專家,為何當初又不提出這樣的建議?這豈不是港府抗疫專家們的疏忽嗎?
無論如何,港府專家小組在某程度上亦代表了港府,但各人的意見五花八門,亦已影響到港府的施政。如今,專家小組獲得一致的意見後,才統一發言,這安排比較合理。
一方面,主張不同形式「共存」的「專家」,依然在體制之內,這確保港府可聽到不同的聲音及意見。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防止有人以「港府專家」的身份影響輿論及左右港府施政。市民亦可以得到專家們較統一及清晰的訊息,避免一直以來的混亂情況。筆者認為,港府這安排絕對值得一讚。
港府除了要求專家小組在達成共識後,才統一對外發言之外,我們亦要盡可能發揮專家們的真正的專業長處。
一直以來,港府抗疫專家們在對外發言時,都涉及多個範疇。例如,有專家明明只是微生物學家,憑甚麼評論樓宇的結構及商店的通風系統呢?又例如,某些專家們只是對醫學及疫苗等有認識,都沒有公共衛生安全的專業資格,又憑甚麼批評相關公共政策呢?還有專家們以商業角度出發評論港府的檢疫措施是否太多,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嗎?
所謂「術業有專攻」,某些專家們的發言,已偏離了他們的專業範疇;這歪風亦需要盡快矯正過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