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聽廣東音樂 反思藝術發展的路
(廣東音樂主要用中國樂器加上一部分西方樂器演奏,是一種深具地方特色的樂風。 作者提供圖片)
早前,廣東音樂組合「伍人粵Band」在香港演藝學院演出《Chill粵經典香江粵調音樂會》。此「廣東音樂」不是指粵語流行曲,但與今天的粵語流行曲有一些淵源。
廣東音樂源自戲曲伴奏、江南小調等,主要用中國樂器加上一部分西方樂器演奏,是一種深具廣東地方特色的樂風。廣東省一衣帶水,海域長年不結冰,這個地理優勢讓廣東自古成為航運樞紐,尤其是清朝中葉以後,廣東與西方文化交流頻繁,孕育了既有傳統中國音樂風格,又有西方音樂元素的廣東音樂。初期廣東音樂用於戲曲表演,或者婚喪祭祀之中,後來毗鄰廣東省的香港,因為這裡的唱片業和電影業蓬勃發展,廣東音樂因而受惠,得以走上新台階。
在演奏會中,「伍人粵Band」演奏了多首香港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被粵劇《帝女花》之《香夭》採納的《妝台秋思》,還有電影插曲《檳城艷》、流行金曲改編而成的《香檳酒氣滿場飛》。「荷里活有間大酒店」這句歌詞,在黑白電影年代享負盛名,得到「伍人粵Band」用說唱形式介紹,讓觀眾更加了解到廣東音樂已融入早期的香港文化,為電影和流行曲發展作出貢獻。
廣東音樂旋律的特性,是多用「花音」、「滑音」,「花音」即裝飾音,「滑音」即是兩個音符之間用漸高、漸低的方式過渡,常見於二胡等傳統中國拉弦樂器演奏中。廣東音樂雖具有傳統味道,但風格創新多變,本質上對加入海外音樂元素持開放態度,有利它在不同年代受到創作人垂青。直至進入電視年代,廣東音樂的風格依然沒有被摒棄,反而進一步演進。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伍人粵Band」在音樂會演奏的《換到千般恨》。這首是1979年麗的電視劇集《天蠶變》的插曲,雖然樂隊只用樂器彈奏,但也在副歌一段呈現一股澎湃,展現出歌詞「癡情枉種,永難繼續」那種唏噓和無奈,轉音和轉折都恰到好處,不卑不亢,體現出廣東樂風對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熏陶。
這場一小時的音樂盛宴,精簡概括了廣東音樂的結構、特性,兼具知識性和藝術性,演出者林沛權、江恩詠、譚晴、馮啟思、楊健平、蕭俊賢、吳百燊,每位年輕人都積極參與在本地和海外舉行的交流活動,推廣廣東音樂與藝術。是次音樂會,除了演出之外,他們也分擔統籌工作,事事親力親為。
帷幕雖然落下,但樂韻不能就此消散,年輕人的激請還是要繼續燃燒。當年廣東音樂得到電影、唱片和電視的平台幫助,經歷過一輪演化。同樣,今天互聯網的世界,也讓藝術可以突破地域界限傳播開去,成本相宜,效率也高,如何在疫下讓廣東音樂等中華文化藝術開闢出一片天地,就考驗着諸位藝術工作者如何善用這平台,使文化藝術不只帶給他們青蔥歲月的回憶,更在新時代中成就他們的人生與事業。
作者電郵: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