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良︰保險業互聯互通助推動大灣區養老

2022-08-26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26 at 2.50.14 PM.jpeg

「老有所養,老有善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香港現時已進入到「高齡化社會」,老年撫養比率持續上行,政府相關養老開支及醫療開支的財政負擔亦逐漸加重,如何才能有效緩解養老服務與安老需求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

港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為便利長者在內地養老,會研究把「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大灣區城市符合資格的安老院。現時港澳在廣東以不同形式養老的群體約有10萬人,伴隨着大灣區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跨境養老將會吸引更多港人關注。在本地養老資源有限無法滿足養老需求時,部分港人選擇北上前往同宗同源、同為嶺南文化的灣區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信會分擔一部分香港本地養老壓力。

但是跨境養老目前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礙於兩地醫療水平、醫療體系不同,面臨內地高昂的醫療費用卻無法受惠於內地醫保保障,亦或是對內地養老體系不熟悉,安老院相關配套設施尚不完善等問題均成為港人望而卻步的主要因素。唯有解決上述後顧之憂,才能提供足夠誘因吸引港人北上養老。

事實上,由於中國內地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一樣面臨嚴峻的養老局勢,但內地政府近些年來積極推進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改革,尤其是重點發揮保險業在養老三支柱體系中的角色與作用,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因此,當政策紅利顯現、社會養老保障意識覺醒、專業化養老服務需求加深時,老年人反而成為社會的寶貴資源,「銀髮市場」更是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朝陽產業」。

因險企資金的長久屬性與養老社區投資的「資金規模大、投資週期長」的特性要求較為匹配。近年來,內地保險公司十分重視綜合養老服務能力平台的建設,樹立保險公司的專屬養老社區服務品牌,通過「保險+醫養+資管」的閉環模式,具體發展為「養老保險支付+實體養老服務」結合的運營體系,打通與外部第三方就康復、照護、醫療、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向上銜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護理保險等產品,向下可帶動醫養結合、護理服務、老年醫院等產業,將會極大地延伸和擴展養老產業鏈,從而構建「保險+醫康養」的大健康生態產業鏈,以此強化保險主業與養老產業的協同效應,助力解決人口老齡化進程中面對的養老難題。

在該體系下,部分人士購買相關保險產品的保費累計達到保險公司一定要求後,便可獲得相應的養老社區入住資格,從而享受養老社區提供的各類安老服務網絡,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預計到2030年,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6萬億,未來十年將是大健康產業的黃金十年。截至目前,中國內地已有10家保險機構投資了47個養老社區項目,發展模式甚已成熟,值得香港學習借鑒。

因本港老齡化比例高、人口密度大、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在本港探索建設「保險+醫康養」模式的養老服務社區可能還要從長計議。但解決港人養老需求迫切,對此,筆者提議政府如推動建設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的建議一樣,無論是港人購買內地保險公司興建養老社區的相關配套保險產品,日後可享受該養老社區的服務供給;亦或是港人購買港險讓港險資金參與投放在大灣區養老社區項目的建設,另監管條例可給予合資格養老產業投資,例如投資興建類似於港大深圳醫院運營模式的老年醫院以供港人使用,讓「醫療券」擴展到此。同時,給予較寬鬆的償付能力要求,讓一張保單在兩地互通,如可放寬「錢隨人走」的原則,讓長者可以有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未嘗不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伴隨着灣區協調發展,亟需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為香港本地客戶提供更加多元優良的保險保障、養老醫療、健康護理與財富管理等服務,有針對性地提升風險保障的精準性、有效性,讓港人可在「保險通」下購買放心的保險產品,再配以成熟的養老社區項目,使保險產品與養老實體有機結合。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資金,就會有投資,這樣對於兩地均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也能夠舒緩港府財政負擔,完善養老體系,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支援,從根本上有助於邁向老有所養、老有善養的社會願景。

撰文︰立法會議員陳沛良

WhatsApp Image 2022-08-17 at 2.57.50 PM (1).jpe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