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朱兆麟:特首政策組應內地及本地學者雙軌並行
中央多次強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把國家發展大方向與本港政策接合,預料將會是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的重點。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兼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朱兆麟認為,李家超作風務實,施政報告未必有太多「搶眼球」措施。反而他早前提出成立的特首政策組,朱兆麟認為其可發揮「大腦」作用,結合本地及內地學者與組織,並駕齊駒以創新思維為香港的發展開拓策劃新路徑。
既要懂國策 政策同時要「在地」
有創立智庫十年的經驗,曾出版多本著作,作為有經驗的研究人及政策推動者。朱兆麟接受《思考香港》專訪時說,國家發展戰略例如一帶一路、大灣區等等都屬於一個大框架,最考驗特區政府功夫的是如何將大戰略,「貼地」落到本港的就業、教育、房屋、環保等等本地政策。
「最怕就是國有國策,地方有地方的政策,不涵接就會出現問題。」他建議政策組行「雙軌」制,既有熟悉國策的內地學者,亦有掌握香港實際情況的本地學者,「做到一個平衡的工作,大家可以把各自的研究更好地對接。」
特首政策組屬吸納人才機會 給予智庫機會參與決策過程
朱兆麟認為人選方面,除了有部份「星級學者」外,亦可以大膽起用一些是名不見經傳或者年輕學者,有助政策決策時更全面及年輕化。他同時建議特首政策組可設立非全職顧問,加入同鄉會、地區組織甚或一些小眾團體,吸收地區或基層聲音。
朱兆麟指,特首政策組可下設多個恆常聚焦小組,負責討論房屋、醫療、教育或扶貧等等,吸納不同的智庫及組織,給予智庫機會參與決策過程。
新加坡重視智庫聲音 值得借鏡
最近香港,新加坡「雙城記」的競爭又成為社會議題。朱兆麟說,兩地互有長短,香港應吸取對方的優勢,包括人才政策。
他以新加坡公務員學院為例,稱學院吸納不少智庫參與,「除了給予這些機構的認同外,其實是集思廣益。」相反香港的智庫或利益團體多留於技術性執行或參與者的角色。若港府未來能讓他們轉化成政策倡議者,恆常化地為政府政策提供意見,可以有助智庫發展亦讓政策更全面。
政策研究需要一點一滴累積
參與港澳研究及從事智庫工作多年。朱兆麟致力推動政策倡議及將政策立體化,將象牙塔的研究透過生動手段,讓大眾更易理解,例如自2013年舉辦的祖父母節,透過節日形式帶動年輕人實踐對年老、銀齡的認知及加深「孝」的理念。
而當中最大體會在於很多時不論撰寫報章評論的,抑或媒體追訪的都是所謂「即日鮮」熱門題目,就如早前樂團舞台事件去到最近天秤工業以外事件等,坊間不少人士都發揮了「專家」本色,對相關事件提出不少質疑甚至「專業」見解以成功吸引眼球。
但他認為政策制定、倡議以致推廣、執行都是長時間。以其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為例,「我們是少數對體育事務提供意見,甚至參與、策劃相關論壇及焦點小組討論工作」。他舉例指,二零一二年已舉辦啟德體育園區討論,邀請到時任相關政府人員、體育總會領導層及當區立法會議員等參與討論並提供建議,直至現在體育亦是我們的長期研究及推動方向,「這些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
當然大是大非是無可厚非,但只出於片面的見解就為一件事下定論,就會變得似是而非,繼而失去智庫及政策研究應有的長期、深入及宏觀角度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