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人民經濟要取代市場經濟?
中國知名研究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學者溫鐵軍,近日陷入爭議漩渦,他提出的「人民經濟」概念在學界和輿論場上引發兩極評價。批評者指他反對改革開放,企圖重返計劃經濟時代;支持者誇他為弱勢群體發聲,不讓境內外資本為所欲為。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有關溫鐵軍觀點的爭議急劇升溫。有人甚至認為溫鐵軍的「人民經濟」可能有強大後台,意在試探風向,官方可能將提出「社會主義人民經濟」,取代沿用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溫鐵軍在一個視頻訪談節目中談到他的「人民經濟」觀點,主要包括自主性、在地性、綜合性和人民性。
溫鐵軍說:「自主性和國家經濟主權的形成、維護高度相關,如果這個經濟體不是我國自主的,而是外國介入形成的,那它當然要形成它的收益服務于海外的利益集團。」
「相對於全球化來講,在地性已經變成一種國際性的潮流,全球都應該追求它的在地性,在地性包括對資源的開發,如何讓這個開發的收益反哺本地,讓資源的開發變成本地的可持續等等,自主性和在地性是與維護主權相關的。」
「企業並不是單純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以追求在地的綜合發展為目標。」
「因為是人民的,所以人民性有一個很重要的財產關係上的特徵,就是全民所有制,看今天的中國,客觀上已經形成佔有相當份額的國有企業,人民對這些全民所有制的企業仍然擁有從財產關係到分配關係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怎麼體現是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內涵。」
不難看出,溫鐵軍這些觀點並不深奧,也談不上有多少新意。而且,這段視頻今年5月就放在網上,開始並沒有多少人在意,過去一周突然爆紅了起來。
爆紅是因為幾個網絡知名度較高的經濟學者齊聲炮轟溫鐵軍的「人民經濟」,指他的「自主性」就是閉關鎖國;在地性就是畫地為牢、自給自足;綜合性就是要企業大辦社會;人民性是要重返一大二公的老路。
閉關鎖國、自給自足、企業辦社會、一大二公等等,都曾是中國改革開放前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徵。按照批評者的說法,溫鐵軍顯然是在反對改革開放,企圖重返計劃經濟時代。
也有批評者指出,溫鐵軍使用人民經濟的帽子,套用計劃經濟與小農經濟的一些概念,包裝出一個所謂的新理論,是略顯粗糙的。一個利益結構複雜,社會面施行足夠深入的現代經濟發展模型,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期貨、有限責任公司、銀行以及匯兌業務等,全部都建立在現代化的基本邏輯框架下。這不是說一句西方的經濟模型是錯的,不合適的,就能夠徹底拋棄的。
溫鐵軍挨批來的比較突然,甚至有人斥他「不學無術」,對他進行人身攻擊。不過,年過七旬的溫鐵軍並沒有對批評者進行反擊,只是發文暗示別人可能曲解了他的意思。
但另一批網民不幹了,要替溫鐵軍出頭。他們認為,溫鐵軍的「人民經濟」是希望老百姓從經濟發展中收益,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而攻擊溫鐵軍的那些經濟學者不過是資本代言人,為利益集團服務。
被視為左派大V的網絡名人司馬南發文稱,溫鐵軍教授的說法無非是講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共同富裕,無非是講了講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改弦更張的道理。
司馬南認為:「某些人是嗅到了什麼東西。他們害怕,尤其反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更高更新概括,亦即人民性的表述。」「他們視事實上在某些領域某些地方形成的『私人利益最大化』經濟現象,資本野蠻生長現象,為正常,為神聖,為不可侵犯,旗幟鮮明地盡心捍衛之。」
有關「人民經濟」的爭論,似乎上升到兩條不同發展道路的高度。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這種爭論難免引起外界遐想:莫非大會真的會改弦更張,放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說法?
實際上,溫鐵軍雖然頗有名望,但還算不上官方主流經濟學家,他的「人民經濟」觀點也並不系統和嚴密。要說他背後有強大背景,甚至擔負著「放風試水」的重任,恐怕高估了溫鐵軍及其「人民經濟」觀點的作用和影響。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通過的經濟改革目標,30年來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017年中共十九大重申了這一方向。
很難想像,官方將用模糊不清的「人民經濟」概念來取代多年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理論。這場「人民經濟」之爭,也不過是立場不同的網民之間又一次口水戰。這在中國輿論場上早已司空見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