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不吸煙者患肺癌 基因突變佔多數
「我不煙不酒,為何偏偏選中我?」「肺癌」這名香港癌症頭號殺手並非只狙擊煙民,近年愈來愈多不吸煙人士都不幸成為肺癌的「獵物」。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副顧問醫生甘子揚表示,非吸煙的肺癌病人一般比較年輕,而腫瘤出現特定基因突變是主要關鍵。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兩大類,前者佔整體患病個案大約八成半,當中再一般細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三種。當中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及ALK,其中於香港,大概四至五成肺腺癌患者為EGFR 基因突變引起。
X光檢查有助分析肺部異常情況,是肺癌的基本診斷方法。
2019年香港有超過4,000人死於肺癌。甘醫生指出,除死亡人數外,肺癌年輕化亦需關注。現時肺癌病人年齡雖然仍為60至70歲,但臨床上發現愈來愈多年輕病人;甘醫生遇過年紀最小的,只有二十多歲!加上早期肺癌症狀不太明顯,一般咳嗽及氣喘容易與傷風感冒病徵混淆。「令人憂慮的是,有五成以上肺癌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很多已擴散到其他器官。」甘醫生補充。
「不過,這並不代表病人患上肺癌就等於絕望。」甘醫生表示,本來沒有吸煙習慣的病人通常都沒有心血管病、慢性肺病等難處理的「共病」,肺功能一般來說都比較好,也有較大機會找出基因突變配對標靶藥,找出相對有效的治療方案。
傳統的手術、電療,未必適合所有晚期癌症病人。不過,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甘醫生指出現時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病人的變異基因,從而配對合適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而標靶藥多為口服藥物,副作用相對少,較適合晚期病人。
肺部電腦掃描以切面方式觀察胸腔內的狀況,能夠更清晰顯示體內的解剖影像。
其中一種新興的基因檢測屬「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這項技術能同一時間做大量基因排序,更快速及準確地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這類檢測方法好處是所需時間及總體成本相對較少,有助爭分奪秒展開治療。
曾幾何時,確診晚期肺癌,如同被判死刑。甘醫生認為,相比十多年前,現時醫學已有更多肺癌療法,病人不用絕望。他又提醒,戒煙能大大減低患癌可能性;市民一旦久咳未癒、痰中帶血,就要馬上求醫,以便及早診斷,隨時能救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