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宇:ESG 的迷思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於近年被廣範應用及推廣,漸漸成為金融市場的主流策略。企業將ESG因素納入其營運準則,已是大勢所趨。然而,看似最有意義的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 投資,今年以來卻遭到更多的批評與質疑,特別是能源產業。一些政治人物更是認為,ESG 已經成為市場騙術,將其視為貶義詞。例如,特斯拉的電動汽車似乎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但這家公司由於涉及種族歧視的言論以及其他問題,已經被一個 ESG 指數除名,更讓CEO馬斯克表態稱整個 ESG 領域都是「詐騙」。
道理上,環境 (Environmental )、社會(Social )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是理所當然需重視與關注,E涵蓋氣候風險、天然資源稀缺、污染及廢棄物等主題以及環境; S包括勞工問題及產品責任、資訊安全等風險; G包含董事會質素及成效等公司治理及行為相關議題。其實以往社會早已推廣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就是企業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不光只是替股東賺錢而已,還要對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有所貢獻。CSR 與ESG 之理念相近,然而以往投資者往往被提醒企業社會責任及管治之重要性,一來有利潤以外的社會貢獻,二來優質管治較保障股東利益。筆者認為將ESG引用作為一個投資要求甚至指數確有些具爭議性問題出現。
不少傳統企業對環境本質上不友善的高盈利高門檻生意,例如石油、煉油、煤及煙草等; 對社會本質上不友善的高盈利生意又如有軍火、酒類、煙草,甚至有國家批准色情事業公司上市等。公司治理上也有機會讓所謂自由國家用以批判非我族群的共產國營企業。自 2021 年年初以來,美國至少有 17 個州提出了「反 ESG」法案,至少 5 個州頒布了「反 ESG 」法律。這些動作的目的,通常是禁止在公共退休基金投資中使用 ESG 因素。例如,佛羅里達州最近使用 1,860 億美元的州資金所做的投資,另一方面是為了對透過 ESG 政策而歧視某些行業的投資者進行處罰。而在 2022 年,ESG也並沒有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成效。
股神巴菲特也被股東批評企業「不夠ESG」,其控股公司波克夏在今年持續買進石油公司股票,近來又拋售新能源車製造商「比亞迪」股票。相比ESG投資法,投資上筆者更願相信以ESG/CSR初心之理念輔以傳統的現代財務理論如市盈率,NAV及P/B等去評估投資買賣,以免錯用不合理指標令投資失利。美國作為大國也曾經製造房地產泡沬,創新地以打包抵押貸款等包裝成CDS及CDO賣給全世界引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今時今日所推祟的ESG投資,不少國家仍未意識到以E, S及G 包裝成投資評分標的,又是否為有機心之國家用來打擊共產國家國企及個別行業增加籍口及便利之門? 美國多個州「反 ESG」法案及「反 ESG」法律,又會令我國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倍加警惕對ESG的推廣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