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有求必應?

2022-10-23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13 at 10.30.15 AM (1).jpeg

談到黃大仙祠,大家或會想起逢農曆新年時,到黃大仙祠排隊上頭炷香,遇到疑難到黃大仙祠求籤問吉凶,這都是香港人的地道文化。 據說黃大仙之所以被稱為有求必應,皆因黃大仙的預測和問卜都非常準確,讓不少善信都能趨吉避凶,故享有求必應的美譽。因此,我們也把有求必應的朋友叫作「黃大仙」,就是指那些樂意助人的人。

當一名有求必應的人當然廣受歡迎,似乎百利而無一害。唯在學習曾國藩先生說的:「人有求於我,如不能應,當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誤乃事。」這又讓我們三思作有求之應的人是否必然美好。曾先生的話很簡單,意思是別人有求於我,如果我辦不到,就直接告訴人家。千萬不要答應的好卻不辦事,那是耽誤別人的事。

每人都有自身不足之處,奈何人都易因虛榮心,又或者不自知而很容易犯下亂答應幫忙的毛病。明明沒把握的事,卻不願意說辦不到,心裏存着必能辦成的僥倖,結果卻不行,又不好意思認自己能力有不足,時間一晃而過,等人家上門來要結果,才發現甚麼也沒辦,耽誤了別人的事。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君子謹慎說話,小人妄言妄語。」說話如此,承諾亦是。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輕易許諾,這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人們也會覺得你是個值得信任之人。

簡單來說,我們要當一名有踏實承諾的應援者,而不是信口開河,不斷開「空頭支票」的偽幫手。我們實在是幫不上,就讓求援者去尋找真幫忙,因為很多事都是「蘇州過後無艇搭」,時間是爭不回的。真正助人須量力而為,不能?能,更不能用以滿足一己虛榮。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