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平淡的二十大報告能讀到什麼
世界各地的中國觀察人士和國際主流媒體高度聚焦的中共二十大自星期天(10月16日)開幕以來,迄今走過了半程。
連日來翻閱國際媒體的相關報道,報社同事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二十大開幕前,大伙兒的序幕稿、重磅播客系列等紛紛搶先出爐,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預計將進入第三任期的關鍵節點進行分析解讀。然而,在挑高了期待值後,大會開幕後國際媒體持續追蹤的熱度卻不高,形成了反差。
說起來,中共黨代會歷來有兩大觀察點,一是總書記在開幕式上宣讀的政治報告,二是高層人事換屆的結果。除此之外,媒體人也會留意大會期間各場記者會是否透露了一些新信息。至今,高層人事更替依然波雲詭譎,多場記者會主軸也都完全緊遵大會主題。因此,至今最值得分析的新信息,還是二十大報告本身。
然而,不少學者點評二十大報告是「波瀾不驚」,說白了就是內容平淡,出現的「金句」也不比過去吸睛,讓人感覺有點反高潮。
人們記憶中,五年前的十九大報告顯得更有新意與銳氣,比如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房住不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帶一路」等,當年都是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凸顯當時中
共高層雄心勃勃的開拓氣勢。對比之下,二十大報告全文雖然比十九大報告還略長一些,亮出的新概念卻較少。這大概也是國際報道熱度下降的部分原因。
二十大報告呈現保守調性,可能源於三重背景。一是最高層銳意進取的計劃早在十九大都亮了出來、調子都定了,因此二十大只能是在十九大報告的基礎上做進一步闡述;其次,中國國內經濟形勢與外部環境的明顯惡化,迫使高層暫緩提出更多宏偉大計,從進取轉為守勢;第三,在內外壓力增大、黨內最高層人事——包括政治局委員與常委又將做出關鍵調整的今年,二十大報告選擇平穩過渡。
不過,要說二十大沒有新信息,也不是事實。在上述背景下,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概念更值得關注,因為這些都是中共最高層無論如何都會堅持的目標。
首先,它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宣示中國不走西方式的發展道路;其次,中共判定中國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須為「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做準備。在這個背景下,中共重點強調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包括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等。
綜合《紐約時報》與路透社等統計,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全文中共26次提到「國家安全」,遠超十九大報告中的18次;「安全」或「平安」提到89次,而十九大報告只有55次。「改革」一詞的出現頻率從五年前的68次減少到48次,「經濟」一次的提出次數也有所減少。
將上述幾點綜合起來,中國未來發展圖景的輪廓也就浮現出來。在安全為重、大力維護自身政治與意識形態安全的同時,中共宣示將創建有別於西方、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共同富裕」的概念並非習近平時代的原創,它早在鄧小平時代就被提出了。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大報告具體指明,要完善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促進機會公平,還定下目標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這就預示了在二十大後,將有完整政策出台。中國的富裕階層想必也注意到二十大報告的這項政策信號。
相比之下,經濟發展與改革雖然也十分重要,但是重要性相對減低。
當中共更加重視意識形態,力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西方的互疑、意識形態對立勢必更為尖銳。這時,倘若國內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社會穩定的風險也會上升。中共高層或許也預見到這一點,因而把「安全」放在如此重要位置。
對於國際社會而言,不論是中美對抗繼續加劇,或中國經濟持續低迷的可能,都讓人樂觀不起來。至今,二十大報告只是勾勒出了大方向與目標,具體的政策要到明年秋天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才會出台。中共高層將以多快的速度、多大的力度推進二十大報告的目標,這是更為關鍵的問題,屆時將有答案。
此時此刻,觀察人士們正高度關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組成——它會是較為平衡的班子,還是會出現出人意料的大變動?星期天的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的結果,讓人屏息以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