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國經濟2023年面臨搶灘大任

2022-12-19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2323.jpg

冠病疫情在北京洶湧擴散之際,中共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據報星期四(15日)召開。此前曾有美國媒體傳出消息指,這個重要的經濟工作會議因疫情關係延後,但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稱會議如期召開,會期兩天,這消息是否屬實,很快就會見分曉。

每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與總結當年經濟工作,為下一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定調,也會討論新一年的增長目標,被視為中國來年經濟走勢的風向標。

同樣在星期四,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數據。統計局稱,中國經濟「保持恢復態勢」,但細看之下多個關鍵指標都亮出紅燈,景況陰霾重重。 

數據顯示,中國11月份的社會消費同比下降5.9%,是連續第二個月下降,而且降幅遠超3%左右的市場預期中值。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10月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更上攀至6.7%,比10月上升0.7個百分點,是今年5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11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但明顯低於10月份的5%與市場預期。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連續15個月下跌,樓市仍未停止探底。

回想起來,去年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研判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當時,有學者受訪時形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形勢的評估用詞「非常重」;如果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種情況同時發生,國家經濟「就完了」。結果,一年後的此時,這三重壓力非但沒有得到緩解,還進一步加大。至今,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3%,跟中國政府預定的5.5%左右增長目標差出一大截,全年增速估計只有3%左右,恐怕是除2020年以外,近半個世紀來最低。

統計局新公布的數字,為近期困擾一些觀察者的謎團指向了部分解答,那就是中國為何在12月7日公布優化防疫「新十條」,猛然鬆綁。

除了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轉弱、多個城市暴發了示威外,經濟壓力可能是關鍵因素。再者,在奧密克戎的威力下,中國疫情在12月初可能已瀕臨失控。

世衛組織高級官員本周三在記者會上稱,中國早在防疫政策放寬前,病例就已激增。我有友人一家不偏不倚在12月7日飛離北京,在外國一落地就被檢測陽性,他們就深信7日前疫情已在北京擴散。

跡象顯示,鬆綁後的中國經濟看來不會立即反彈,反而會因倉促行事而面臨新陣痛。在藥品與醫療資源準備不足的情形下,本周北京的街道比之前更安靜、更多人不出門了——人們不是因確診自我隔離,就是擔心出門會染疫。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武漢等大城市,這對零售服務業、餐飲業造成的打擊可想而知。

這個陣痛期會多久呢?多名中國醫療專家稱,本次疫情可能在一個月內達到高峰,上海的感染科專家張文宏最近發言稱,整體渡過這次疫情可能需要三至六個月時間。另有香港學者形容,中國將先承受幾個月的「休克療法」。這「休克療法」之說恐怕不只是針對公共衛生與健康,在經濟方面也有適用性。

在這個氛圍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規劃「穩增長」路徑,重振外界信心,備受關注。

在12月7日這個關鍵日期的前一天,中共政治局12月6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做出了「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新提法,相信正是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

中國將工作重點從防疫轉向「穩增長」已刻不容緩。而既然去年至今的三重壓力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與預期轉弱,那麼穩需求、穩供給、穩預期就應該是重振經濟的題中之義。

好消息是,中國還有30%以上的高儲蓄率、龐大的人力資源總量以及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這都是巨大的增長潛力。政府只要出台適當政策就能讓經濟逆勢而起,個中關鍵不在於大規模的刺激政策,而是在微觀上保護企業的積極性,宏觀上緩解地方政府債務與房地產企業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對華在科技、供應鏈上劇烈競爭的態勢不會改變,這將是中國必須長期面對的挑戰。為此,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剛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至2035年)》,顯然就是要對沖這方面的長期壓力。

2023年是中共二十大後的開局之年,也是新政府上台的第一年,剛晉陞為中共政治局常委會二號人物的李強預計將在明年3月出任中國總理。在艱難中開局,如何在疫情期間最大程度減少生命損失,並讓經濟穩着陸,相信將是李強新政府的棘手大任,各方將聚焦中國新政府如何渡過考驗、搶灘成功。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