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投資論壇今舉行 探討來年運程及投資大勢
灼見名家投資論壇12月20日(周二)假灣仔君悅酒店大禮堂舉行,匯聚各方專家展望明年投資大勢,大談地產市場、大數據、金融科技最新趨勢,以及兔年怎樣趨吉避凶。
文灼非:現時市場復甦 是展望未來良機
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首先感謝諸位嘉賓出席,他表示市場開始復甦,新政府班子也上任近半年,是時候展望未來,掌握先機。他也指出,灼見名家特邀在城市規劃界聞名、早前加入問責班子的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擔任主禮嘉賓,談談政府的土地規劃大計,對於樓市、金融市場均有一定影響。此外,資深建築師、術數名家蔣匡文博士主講兔年運程,十分值得細聽。
其後論壇進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開幕儀式。
林智文:北都正在開發 非遙不可及
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擔任主禮嘉賓,並發表題為「把握發展機遇 口岸經濟引擎」的演講。他表示,香港在亞洲擁有獨特的位置,擁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要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幫助香港發展?他指出,政府每十年會更新一次香港發展布局規劃,最新規劃了兩個都會區,北部都會區的主題是「國際創科新城」,着重與深圳對接,建立清晰、多元的產業區域,希望為香港製造新的經濟發展引擎,也創造宜居地帶。
他表示,北部都會區佔香港面積近三分之一,包涵逾3000公頃土地,預算未來居住人口達250萬人,提供60多萬的工作機會,計劃龐大,但並非遙不可及,他指出洪水橋、元朗南等有不少樓盤開售,未來也會發展各種基礎設施,尤其是跨境鐵路與深圳對接。在產業區域方面,重點包括洪水橋服務業中心,推動與前海高端經濟對接,將影響投射至整個大灣區;新田科技城有望於2024年完成河套地區土地平整,部分大廈也已在興建當中。
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林智文透露明年將成立專責部門推動發展,而政府也提出了不少亮點設施加快進程,包括遷移金鐘政府總部4成辦公室樓面面積至北部都會區,另外又會發展大學科研建築群、文化建築群等等。被問到政府發展的整體思路是什麼,他認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影響力大,因此發展核心是擴容,以「南金融、北創科」格局鞏固地位。
【專題討論一】
北都提供新產業發展契機
第一節專題討論將探討房地產市場前景,嘉賓包括林智文、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高力香港董事總經理劉振江、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博士,並由文灼非主持。施永青表示,香港經濟以往是自然發展,政府不習慣主導城市規劃,商界也不會一呼百應,這是一個挑戰。
劉振江表示,香港土地供應向來不足,因此政府有決心推出新發展布局,受到市場不同持份者歡迎及積極參與,符合大潮流。但政府規劃的產業發展有一定挑戰,重點在於吸引人才、企業、資本,政府必須在這些方面多做一些功夫。
麥萃才博士表示,一般城市發展是先由中心商業區(CBD)開始往外發展,而北都是個合理(make sense)的計劃,南山、羅湖等地接壤香港,地價高,都會區可以與深圳對接提升北區地價。但上兩屆政府均表示要造地但成效不大,政府如何保證土地供應,而兩個都會區中間的地區又會否變成房地產低窪地區?林智文回應指出,政府有決心、有信心將土地供應提速、提效、提量,預告造地計劃是罕有的事,可算是「將自己擺上枱」。而且兩個都會區中間也有發展,包括白石角興建鐵路站及房屋。有發展潛力的土地都不會放棄。
資深傳媒人車淑梅問到沙嶺殯葬城是否香港的負資產,林智文指出,環境及生態局正檢視相關設施的整體規劃。灼見名家作家廖書蘭博士、蔣匡文則憂慮發展會波及新界的歷史遺產,影響風水,林智文強調發展着重「城鄉並融」,以洪水橋為例,城市細節規劃上有工具可以保存相關古蹟,不會將高樓大廈包圍古蹟,保留景觀走廊(view corridor),避免破壞文化景觀,也會發展文化徑,讓公眾可以對當地歷史有更多的認識。
房地產市場明年下半年或現曙光
談到樓市發展,施永青表示,一些利好消息出現(如息口有見頂趨勢)令樓市有機會喘息,但現今地緣政治格局限制了香港在中國「外循環」的角色,質疑香港樓市能否重返高位。另外,中美角力造成香港社會分化的後遺症,不少勞動人口移民離港,加上人口老化,房屋需求下降,投資者比以往謹慎是難免的,香港樓市要向上需要經濟發展支撐。
麥萃才博士指出,雖然過去幾年經歷社會動盪及疫情,但中原指數仍有上升或反彈情況,可見樓價對政治問題、疫情問題都不太敏感。但香港經濟先行,易受外圍影響的特色令加息問題導致樓價下降。他指出,低息連續了十多年,市場預期聯邦基準利率將會升至5厘,其實與以往平均數相約,估計年中或以後不會再加息。
劉振江表示,香港失去許多常住人口,二手市場供應上升導致價格受壓。商務客、遊客、在港外籍人士數量的跌幅均十分大,部分工種甚至流向新加坡,新加坡的生產力比香港多約20%,增加高質勞動人口迫不及待。另外,利息成本上漲令交投量變淡,業主會否壓價仍有待觀察。
另外,隨着國內調整防疫政策,令香港市場整體氣氛改善,加上政府提出「穩經濟」,將有助增強投資者信心。他也提到,環顧中環高租值物業多有中資背景,撐起了整個經濟,伴隨中資資本增加有利樓價上升;北部都會區也提供了發展新產業新契機,因此以「審慎樂觀」態度展望2023年市場。
資深傳媒人張文新提到,政府欲重奪發展主導權,但粉嶺高球場一年拖延甚久,會否需時甚久?林智文強調,北部都會區發展已開展,未來10年將推出1300公頃土地,其餘地方也希望在未來20年內完成。被問到市民哪時才是入貨良機,施永青則表示,對於小市民而言,現在並非投資良機,但目前價格水平下滑,部分市區樓價跌至1萬元一呎以下,用家可以入市,改善生活。
麥萃才博士補充,現時市場由用家主導,投資客、非港人及炒家只佔整個市場不足10%,今年GDP全年下跌,令用家入市意欲下降,但息口穩定後,預算成本比較明朗,負擔得起(affordable)的買家明年中後期是入市時機,「用家入住起碼20至30年,也有機會『返家鄉』。」
車品覺:香港應建立軟硬件俱全數據中心
紅杉中國專家合伙人、香港大學企業研究院客座副教授車品覺發表題為「香港如何融入國家數字經濟規劃」的主題演講。他表示,香港應該成為數據中心(data/digital hub,而非data centre,具有人工智能、高速運算、治理能力,包括軟硬件),加強數據基建,這高度依賴數據資源(或生產要素)。若基建落後於國內或其他地方,我們將難以融入國家領先世界的數字經濟。
他指出,我們了解國內數字經濟政策時,需要留意概念提出及實質化的年份,過去5年已提出實質路徑,中央在「十四五」時期提出了3條主線,除了新型數據中心以外,也包括數據安全及數字經濟頂層設計。他提到,中央政府近日提出一份有關「新型數據中心」的意見,包括建立治理制度保障數據權益、公平、有效率流通等。其實當中只有三成談及科技,七成都是着重生產要素。現時我們保護生產要素的制度仍未健全,但香港健全的普通法制度適合數據千變萬化的用途,對於建立數據中心有一定優勢,可以急起直追。
上海情況與香港最為相似,值得我們學習如何對接中央政策,例如給予特別政策給特斯拉生產電動車,以及提出了不少主要指標,例如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利用互聯網的新增收益等等,香港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可以參考。他又表示,香港在不少方面難以追上國內,或者需要依靠深圳發展,尤其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據化、公共服務數字化三個大方向。
他表示,企業也要十分積極,跟上宏觀規劃,在提升數據化時需要問自己有沒有提供相關技能、有沒有激勵機制等多個問題。「有距離不要緊,最重要是了解如何追緊距離,利用我們的商業眼光,好好利用深港緊密互動圈與深圳結合,搭上發展的快車。」
黃繼兒:資訊流是香港優勢 絕不可流失
香港執業大律師、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前專員黃繼兒發表題為「數據–金融科技–轉移–環社治–數字中國」的主題演講。他開首勸喻,全球流動數據中國佔了五分之二,現在已沒有分個人數據抑或大數據,一個人由出生至死亡都會不斷產生數據,因應科技發展,現在數據已變成金錢,不要因為小恩小惠而出賣自己的數據。
他表示,歐盟、臉書等政府間組織及商業組織自上世紀90年代起已建立不同的數據保護法規。相對於內地將與金融業相關的個人資訊列為「敏感信息」,香港當局仍未有相關數據分類政策,但是,企業不重視數據的態度已得到改善。國內龍頭企業正受到這種反壟斷法規的衝擊。另外,在數字經濟中的相關ESG規定可幫助企業識別風險,帶來新的機遇及利潤。
他也指出,人流物流,尤其是資訊流是香港的優勢。香港最重要的優勢便是數據自由流通,一定不可以流失,必須在融入國家數字經濟發展中體現自身的優勢。
被問到,日常市民收到不少騷擾來電,黃繼兒表示,曾因收到騷擾來電而受傷入院,若來電指名道姓則歸類為隱私法例範圍,若沒有的話最新則歸類為商業條例,但他們換電話號碼十分容易,需要最高罰款只是3萬港元,十分低,因此暫時沒有辦法完全解決。
【專題討論二】香港須盡快完善數據中心基建及制度
第二節專題討論將探討金融科技新趨勢,黃繼兒、香港數字金融協會聯席會長陳家豪、香港金融科技協會董事會成員兼大灣區主管李嘉明參與討論,並由灼見名家助理總編輯羅耀強主持。
被問到在數據基建方面是否已準備好,陳家豪表示,一國兩制產生邊境檢查問題,針對物流的政策十分健全,但在跨境數據流通方面政府政策則着墨不多。愛沙尼亞沒有身份證政策,曾來港考察,反觀香港因為隱私等問題而沒有善用身份證政策,在數據傳輸方面欠缺身份認證制度,而港人、立法會缺乏數據素養是原因之一,未來需要解決。
李嘉明表示,國家現時有3個基礎大法,包括《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及一系列的部委規章,因此現有數字產業要走出去時,需要花費很多資源檢視公司業務有沒有違法,而非個別企業或個人的問題,不少企業憂慮會否無意中違法。
黃繼兒進一步解釋國內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是首次與歐盟相關法規一樣,以徵收營業額一定部分作為懲罰,也將個人資料視為全中國人民的基本權利,而且不只應用於私營企業,也適用於公營單位,沒有太多人能預料到。案情嚴重的話,高層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他也提到,近日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出版了兩套合約範本,幫助企業安全跨境轉移數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白名單」幫助阻擋試圖進入網路的惡意參與者。
陳家豪坦言,「香港快到餓死的邊緣」,法規是數據基建是重要組成部分,銀行不能看中小企的數據,無法進行貸款,應該有法例規管,讓金融機構可以跟從。他又以模特兒為例,即使日常要多穿衣服避免走光,但模特兒行業有一定道德規章,容許穿着較為暴露的衣服,讓時裝設計行業有空間發展。同理,法律不應該無差別地保障個人數據,當行業有一定標準時,我們需要給一個機會予企業發展。香港有需要修例。黃繼兒則指出,相關條例立法原意是基於原則性(principle-based)及科技中立(technology neutral),希望不用常常修例,如過往兩次修例都是因為突發事件。但是這也會導致法例不清晰,當有突發事情便會措手不及,呼籲政府透過修例給企業更多指引。
但李嘉明提醒,當法律描寫得過於清楚時,憂慮沒有空間,導致企業生存環境漸趨艱難。
蔣匡文博士:兔年運程與九運展望
午餐演講將由資深建築師、術數名家蔣匡文博士,主講「兔年運程與九運展望」。他開首表示,風水是中國古代的大數據,是歷史的統計方法,跟西方文化一樣,中國傳統文化均相信歷史循環一說。他占算未來一年樓市、股市未完成恢復,直至2024年才能恢復。
他指出,占算未來的方法有很多,其一是《黃極經世書》的流年卦,明年將是「家人」卦,象徵風邪入身,因此疫情仍未離我們而去。「火」代表雀鳥,現今寓意飛機,因此旅遊業將有所復甦,但只能賺微利。另一占算方法是太乙數,明年是「明夷」卦,預示明年初疫情將有反彈,但年中後應該比較安穩。
陳家豪教授問到,2023年香港人才庫能否有所改善,參考「癸卯春牛圖」,蔣匡文指出「十牛耕地」,經營成本漲,而且土地乾旱,反映銀行借錢不易。他又表示,近年社會熱議移民潮,但並不擔心,因為他這一代反而得益於移民潮帶來更大的晉升機會。
蔣匡文進一步補充,香港地薄,20多年將面臨一次移民潮,期間也會有移民湧入,而香港有兩隻門──汲水門及鯉魚門,多數時間都是潮來潮去,中央承諾香港「50年不變」,反而得益新移民,而非本地人。
他又認為俄烏戰爭將繼續,但核戰機會不大。回顧歷史,1812年俄軍利用寒冬打敗拿破崙,1941年蘇德戰爭中蘇聯軍隊也在寒冬擊敗打敗希特拉,俄軍認為在冬天行軍打仗有利,這些因素均會造成反攻。
他又指出,土木相會大部分都是約20年一次,千多年會發生一次「歲差」,早或晚一點發生,而夾心層時間世界格局會大亂。例如2000年土木相會,2004年正式進入八運,期間發生中美戰鬥機雙撞、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2020年土木相會,九運已經開始。
是次活動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華潤集團贊助,財新傳媒為支持媒體,支持機構包括中原金融集團、香港中國金融協會、香港金融科技協會、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數字金融協會、高力國際物業顧問(香港)、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KK Yeung Management、縱橫公共關係顧問集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