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星雲大師與禪詩:俯瞰家國情義在

2023-02-08
 
AAA

106588396.jpg

作者: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

驚悉星雲大師化世圓滿,我頓感悲痛入骨,再也無法當面聆聽星雲大師的諄諄教導了,心中充滿萬分的不舍,我代表中評社全體同仁致以沉重哀悼,並寄予無限的追思緬懷。20多年來,星雲大師對中評社的關懷之情,此時此刻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早在1995年6月間,我擔任團長,帶領大陸一個經貿代表團到台灣訪問,記得行程沒有訪問佛光山這一項,但是,行經山下時,星雲大師派人把我們一行「劫」上山去。參觀之後,我深感佛光山的未來不得了,星雲大師正在發揚光大六祖惠能傳下的佛教事業。兩岸中國人的佛教中興,自佛光山起!回到北京之後,我專門到佛教領袖趙樸初家中報告了我對星雲大師的深刻印象,以及傳遞了星雲大師囑托之事,趙樸老親自做筆記,問了很多問題,他對星雲大師的重視非同一般。我怕他聽不清楚,說話很大聲,他說:「不用這麼大聲,我想聽的都聽得到!」

此後,我格外關注星雲大師的言行,對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承蒙大師澤被,多次面晤開示,令我獲益終生。2012年1月13日,我撰寫評論指出:佛教交流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壯大了佛教文化。兩岸交流中,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與意義十分凸顯。而兩岸佛教文化交流的領頭人,非星雲法師莫屬。星雲法師致力於兩岸佛教交流交往,他曾說,兩岸佛教界同根同源、法乳一脈,通過佛教界的交流,兩岸人民的情意日益增進。中國今天的崛起才有了佛教比過去更為崇高的地位。承傳與弘揚佛教傳統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責任!星雲法師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一定載入史冊。

106588390.jpg

對星雲大師構建的和諧哲學理論,我尤為認同。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時代,我形成了這樣的不可動搖的心志:中評社是以和平為特徵,致力於發展、促進於融合的新聞媒體,是以理性、包容、共構為特點的新聞媒體,是一個拒絕極端、拒絕民粹、拒絕謾駡的新聞媒體。如果沒有充沛的情感因素,就無法做得到。一言以蔽之,中評社必須是促進兩岸人民感情交融的善意媒體。為此,我創制了中評社新聞報導的善意原則:其一,以真實構築誠信。其二,重新構造兩岸關係中的公平標準。其三,以善意對待兩岸同胞之間的各種爭端,並為解決問題提供合理的有利各方的方案。而這正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星雲大師長期以來對我的開導啟示之果。

在學習星雲大師的佛教哲學理論之際,我對星雲大師的禪詩格外感興趣。2013年1月間,張亞中教授給我轉來星雲大師的最新詩作《呼應余光中先生〈路難行〉》,並囑我詮釋一下星雲大師的詩境。星雲大師的詩境,對於我等凡夫來說,只能仰止,不可能領悟透徹。但是,再三吟讀,我卻似有所感悟。

星雲大師說:1月25日晨,學生們讀報紙給我聽,報導余光中先生〈路難行〉一詩,一時雅興,以詩句和應余光中先生〈路難行〉。

  路難行  ◎余光中

  欲去江東
卻無顏面見江東父老
問子弟而今安在

  欲去江北
卻無鶴可以乘載
況腰間萬貫何來

  欲去江南
暮春卻已過三月
追不上雜花生樹

  欲去江西
唉 別把我考倒了
誰解得那些典故

  呼應余光中先生〈路難行〉  ◎星雲大師

  今日江東 
未曾改變大漢雄風
大漢名聲如雷貫耳
茱萸寶蓮遙遙相望
漢唐子嗣 今朝可望
楚漢子弟引首顧盼 望早歸鄉

  江南紫金山 孫中山先生聲望仍隆
兩岸人民 寄予尊重
春有牛首 秋有棲霞
雨花紅葉 回首難忘

  欲去江西
一花五葉
禪門五宗的文化
至今人人都嚮往
江西得道的馬祖
洞庭湖的石頭(石頭希遷禪師)
多少人在「江湖」來往
江湖一詞
生活的榜樣
臨濟兒孫滿天下
廬山的景光迷濛
何愁江西無望

  漢朝淮陰侯
現代周恩來 
人文薈萃的地方
江北鹽城是丹頂鶴的故鄉
揚州仙女廟 鑑真圖書館
與鎮江金焦二山隔江相望
揚子江風光依舊
揚子江的母親
思念雲水天下的遊子
回鄉探望   

我認為不可否認的,余光中的詞作禪味十足,更像是秉承了禪宗的空靈遁世意境。而星雲大師的詩作粗粗一讀,會覺得這是入世之作,禪味何在?這真是顛倒了眾生的印象。是這樣的嗎?我則認為,星雲大師的詩作,是因余光中的詞作而發,但是卻非步其韻、和其意或導其心,而是以禪詩的形式在向兩岸眾生開示,弘揚禪宗精神,引導兩岸關係的祥雲和風。

在讀星雲大師的這首詩時,我總是進入這樣的意境:策馬神州,俯瞰大地,充滿喜悅與自豪。詩風雄健,直抒胸臆,熱情奔放。星雲大師曾說他熱愛閱讀李白、杜甫、蘇東坡的詩詞歌賦。這一首詩,已經烙下這些偉大詩人的痕跡。那麼,這一首詩的禪的意境又何在呢?如何領略呢?我覺得,需要從四個角度去觀察、去頓悟。

第一,星雲大師的詩作弘揚了六祖慧能的至為重要的哲學思想!

我第一時間讀到余光中與星雲大師的詩,腦子裡立刻想到著名的歷史故事: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丙子正月初八,六祖惠能到廣州法性寺(現光孝寺),適逢印宗法師講《涅檠經》。此時風吹幡動,有兩位僧人在辯論,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來聽了便對他們說:「非風與幡之動,仁者心動也。」

「非風與幡之動,仁者心動也。」用這句話來解讀星雲大師的心境與詩作的意境,是不是最合適的呢?

目前在台灣,面對大陸,爭議頗多,誠如風動與幡動之迷惑,對峙分裂,全社會無法破解。也因此,產生了余光中這一類的鄉愁,人可以回到故鄉,但是心靈卻在故鄉的門外仿徨!

很多人指責說,六祖的「非風與幡之動,仁者心動也」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但是,有專家指出:六祖的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明白自己的心,都需要認識自己。而一旦受到外界干擾,內心就會生出種種妄作的聯想,從而脫離了對事物真正認識的道路。對於這樣的解讀,我十分認同。

我認為,星雲大師正是因為明白自己的心,不會受到外界輿論的干擾,所以,他對大陸的江東、江南、江西、江北的情感,是熱烈的,是慈悲的,是具有真正的認識的。六祖的《壇經》把雨水比成佛性,雨水能夠普及一切草木,有情和無情眾生都能得到利益,那表示佛性遍於一切眾生,乃至於無情,也都有佛性。星雲大師的詩作,正是澆灌台灣很多對國家、民族、兩岸前途之迷茫心靈的雨水!

第二,星雲大師的詩作貫穿禪宗詩人愛國愛鄉的情懷。

我們知道,如專家指出,以頓悟「自性」為特徵的惠能禪學思想產生,提倡「佛非佛」、人人可修、人人可佛的廣泛性,令達官顯貴,平民百姓及至販夫走卒,皆可成佛。在佛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尊卑。「一念若悟,眾生是佛。」經過不到一百年的發展,就使當時整個佛學界、思想界風行草偃。六祖禪宗經弟子傳播中國各地,後來形成五宗,即所謂「一花五葉」,使整個文化領域因其溶鑄而生機勃發,生機盎然。至今,佛教中仍以禪宗為主流地位,禪宗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星雲大師的新詩雲:「欲去江西,一花五葉,禪門五宗的文化,至今人人都嚮往。」這是至深的感慨!

六祖之後的禪宗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哲學的、文化的、藝術的,無不打上烙印。我甚至覺得,抽離了禪宗,中華文化會不會出現重大的缺失?一定會的。須知,中華文化的特點很多,但是崇尚和平是最大的特點。而和平思想的重要來源,與佛教有密不可分,與禪宗更是結緣。

中華文化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熱愛故土。歷史記載說:南宋時有個遺臣鄭所南,是個畫家。宋亡以後,他畫蘭花,總是讓它露著根,有人問道:「為何無土?」「汝豈不知大宋已亡乎?」鄭所南回答著。以「無土」象徵國亡,不但表達了他對亡國的慘痛,也透露了他對「土」的情誼。土,對古人是代表生命之根的,沒有土,生命就無所依了。

我們看到,深受六祖禪宗影響的唐宋詩人,多是愛國愛故土的,如王維、白居易、孟郊、賈島、蘇東坡、王荊公、黃山等等。星雲大師是當代的「六祖」,也是禪宗詩人,與先賢一樣,熱愛故土是與生俱來的禪宗詩人情懷!是禪的一個組成部分。「揚子江的母親,思念雲水天下的遊子,回鄉探望!」這樣的詩句真情流露,真的教人感動!

第三,星雲大師是禪詩理論的開拓者,他傳承及弘揚了中華文化中禪詩意境,尤其注重禪詩中的積極因素,以影響社會。

星雲大師對禪詩的研究之深,兩岸無出左右。他說,平時佛教唱誦的梵唄偈子,也是詩的一種,以「華嚴字母」及「古德偈語」等為例,隋唐以後的禪學時代記載的「禪學語錄」,文詞優美又富含正義,讓世人記誦傳唱後代。我們眾生稱為『有情』,『情性』與我們如影隨形,無法分離,放縱它,固然不可;絕對禁止,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導,合理節制,好比長江黃河,疏導入流,不但無害,反而有益於灌溉、水利,況且慾望尚有善惡之分,善欲可以給予人生奮進的力量。

在與學生談論禪與詩的關係時,星雲大師以唐代馬祖道一禪師的詩舉例:

  為道莫還鄉
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
喚我舊時名

星雲大師說,平常我們稱賣藝維生的人為走江湖,走江湖本來是禪門中的用語,是指著江西的馬祖禪師和湖南的石頭禪師而言。馬祖道一禪師家住在江西,石頭希遷落藉於湖南。兩人在中國禪宗的傳承史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時候,據說要學禪,祗有這兩處最好,因此當時盛行『走江湖』的諺語,就是說到江西湖南去學禪。但是流傳到現在,『走江湖』卻失去它的原意,變成市儈庸俗的意味。

馬祖道一成道以後,回到故鄉,親朋故裡知道了都跑來看他。有一位浣紗的老婆子也好奇的來看禪師,並且說:「原來是馬家的小子回來了!」禪師俗姓馬,老婆子親眼看見禪師從幼稚無知的童年長大成人,雖然禪師現在悟道了,但是在老太婆根深蒂固的觀念中,禪師仍然是那個充滿童騃的小孩子,而不是堂堂正正上弘下化的人天師表,因此禪師很感慨地做了這一首詩。

星雲大師的開示是:這首詩啟示我們不要沉酣於甜蜜的過去,要泯除狹隘的地域觀念,擴大生命領域。要從有限的時空中去創造無限的時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擴充無限的生命。將短暫的生命投注於永恆的時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畫地自限,局促一隅。

星雲大師的詩作中吟誦道:「江西得道的馬祖,洞庭湖的石頭(石頭希遷禪師),多少人在「江湖」來往,江湖一詞,生活的榜樣。」如果將上述開示作為註解,相信讀者就會恍然大悟,明瞭大師之意。

在中國詩史上,唐代的王維是以「詩佛」著稱的,他的仕途很不順利,特別是對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張九齡的罷相(開元二十四年736),給他很大的打擊。他「中歲頗好道」(《終南別業》)。四十多歲後熱衷於參禪習佛。很多人都說,他的詩歌充滿消極的人生觀。我讀過很多他的詩詞,感受不一樣,總是覺得他用禪宗的思想去觸摸萬物,去領悟生命,去感悟社會動態,雖然與官場疏遠,但是親近自然,還是展示了積極的人生。今天讀了星雲大師的詩作,重溫了星雲大師關於禪詩的論述,更加使我相信,積極的態度和思維,也是禪詩的一大意境。

所以說,禪詩不是一味的消極,其中的積極有為,通過努力達到自身認識的新境界,啟迪人生、啟迪社會,這才是重要的本意。

第四,星雲大師以詩言志,點撥兩岸人民在和合的道路上的情感頓悟!

歷史記載:門徒法海、神會等人將惠能講經說法的言行記錄整理成《壇經》,這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本土佛經,被稱為禪學,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惠能認為,人可以在日常勞作中頓悟佛性,而不一定要曠日持久地修煉。「人人皆可成佛」的「頓悟」說,將佛教的高深理論平民化了。可以說,惠能改造了傳統佛學,使佛學「平民化」「中國化」,使之真正走向了普羅大眾。因此,惠能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亦是中國佛教真正的始祖。

星雲大師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創辦九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著作等身,有110餘種佛學著述,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厥功至偉!真的是六祖在世!而且,星雲大師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是慈悲為懷,普濟天下,真正顧及了人民的精神渴求!

星雲大師的詩中這樣直接了當地述說:「江南紫金山,孫中山先生聲望仍隆。兩岸人民,寄予尊重。春有牛首,秋有棲霞。雨花紅葉,回首難忘。」

牛首是指南京的牛首山,《金陵覽古》曰:遙望兩峰爭高,如牛角然。自南朝起,牛首山一帶佛教鼎盛,是佛教牛頭禪發祥地,有宏覺寺和始建於唐朝的宏覺寺塔。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裡,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勝舍利塔,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我悟到:星雲大師這一首詩,可以把人帶入這樣的意境: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基礎,也有共同的政治感悟,更有世代傳承的中華文化命脈,放眼未來,放下芥蒂,兩岸和合是最終的歸宿。

為了寫這篇感悟,我幾乎把星雲大師所有涉及禪詩的理論觀點都讀了一遍,才敢落筆。所幸我把上述的感悟轉給星雲大師一覽後,獲得了他的肯定與鼓勵,心緒稍穩,實為不易。

還有一次向星雲大師請教禪詩內涵要義是在2013年12月10日,那天由屏東縣觀光協會、中國評論通訊社所組織邀請的香港資深媒體人士參訪團拜會了星雲大師,星雲大師透過手機與人在台灣雲林走親的我通話,透過電話相互問安,星雲大師祝福中評社高層在雲林走親能平安吉祥。我向星雲大師請安問好,也恭喜星雲大師獲得推薦為大陸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人物年度人物」候選人,並預祝星雲大師獲獎。我還對星雲大師說,中國孔子基金會、兩岸統合學會和中國評論通訊社11月30日共同主辦的「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就在宜興市的佛光山大覺寺舉行,我也有去參加,對於大覺寺的雄偉、壯觀,內心深受感動,當場還寫了幾首詩,以抒已懷。

星雲大師說已看過我寫的感懷詩,寫得很好,並教導我說:禪詩是內心大千世界的抒發,要揭示恆常的道理。

今天重新翻閱這幾首不成樣子的詩,不禁悲從中來,然而,星雲大師的兩岸一統的精神必然永存,如同詩中所言:「俯瞰家國情義在,星雲兩岸祈和平」。所念及此,我心欣慰。

  附錄:郭偉峰 雲湖大覺吟

  徘徊在寺院,誦經聲、佛樂聲、木魚聲,聲聲入心,化為韻律,得詩四首:

  旭陽飛躍宜興寺,
落日旖旎雲湖裡。
佛教人間根在此,
梵音一唱悟覺時。

  茂竹簇簇祥雲居,
湖水盈盈智者心。
恍見佛陀花示眾,
即知迦葉笑之情。

  荒郊枯嶺春風過,
淨土一方寺廟濶。
指點皈依見涅磐,
十八羅漢有巾幗。

  高僧也有人間意,
出世當為入世行。
俯瞰家國情義在,
星雲兩岸祈和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