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香港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濟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大灣區在那個過程中不會缺席,其中深圳可能成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先鋒。新一屆特區政府公佈的首份財政預算案,突出討論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議題,但也應該看到香港在創新研發領域存在明顯的問題。
還沒有擺出發展科技創新的架勢
縱然有媒體歡迎財政預算案強調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但港府在新財政年度計劃運用1234億港元推行79項措施,其中八成用在市民及中小企業身上,包括向市民發放5000港元的消費券、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等。港府則只預留5億元幫助香港中小企加快數碼轉型、預留30億元加強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研究;撥出60億元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主題研究院,促進跨院校、機構和學科合作;設立「微電子研發院」、撥款5000萬元推動第三代互聯網(Web3)生態圈發展等。
從2017至2021年,香港研發開支的GDP佔比在0.88至0.99%之間,估計去年佔比可能較高一些,今年則不一定能超過1%。而在內地,那個佔比在2021年為2.22%,深圳則達5.46% ,香港與內地差距明顯。要發展科技創新,就得從資源配置開始,調動公營和私營部門的積極性,逐步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
自上世紀80年代,香港生產線外移。後來才發現那個經濟結構轉型不等同產業升級,卻造成了產業空心化。私人消費佔香港GDP約三分之二;樓價對私人消費有很大影響,樓價一旦停止上升,要維持內需就得依靠內地客自由行購物來彌補本地消費缺口,而本地「超市化」不可能使香港經濟取得突破發展。外來資金或內地客來港買樓有助資產價格回穩或提升,有助提升本地私人消費,但非長遠之策,外圍市場也有景氣循環。
2018至2022年香港GDP增幅分別是2.85、-1.25、-6.55、6.34和-3.5%,經濟表現波動性大,經濟增速和產生的社會福祉更呈現下降趨勢。香港經濟要繼續發展,就需要擺脫原發展模式的困局,需要多元化,再工業化則需成功發展科技創新,並使香港經濟增長有所突破。
統籌和協調
香港是一個資訊發達和資金密集的城市,大學也匯集了一批出色的科研人才。然而,創新需要前期投入,也需要承擔較高的營運風險。市場配置資源是基於個人的私利,較難改變現行已可讓資本獲利的市場模式。
政府能以財政手段或鼓勵私人部門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港府將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主題研究院便是一個例子。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聯手進行科技創新也需要政府協調;港澳私募基金將參與大灣區創新企業融資,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也會在香港融資和上市。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港府參與和統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