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鳴:徵文題目用心良苦

2023-03-17
郭一鳴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1036620589.jpg

如果你的朋友名字叫做「痛苦」,你會如何與他相處?這是一道徵文題目。月初,新福港集團主席羅啟瑞先生邀約皇朝會午膳,三年未見,羅先生看上去似乎一點沒有變,而關心青少年成長的熱情也沒有變,他說,疫情終於過去了,《愛.傳.城》徵文比賽要繼續辦下去。當天出席飯敘的有新聞聯會長張國良、新聞聯副主席顧堯坤等,都是上幾屆徵文比賽的評審團成員,桌上話題之一,是確定今屆徵文用什麼題目。

《愛.傳.城》徵文比賽由羅先生發起,已經舉辦三屆,二○一八年首屆中英文徵文題目是「孝」,主辦機構詮釋這個題目:「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孝」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因其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以至對國家和世界,都有着非常深厚和微妙的影響力。從這段文字,可以理解活動發起人羅先生的初心。第二屆和第三屆徵文比賽,分別是觀看一段短視頻《最後的編織The Last Knit》和一部內地網劇《快樂520》,然後寫出感想。作為三屆徵文比賽中文評審團成員之一,筆者從一篇篇參賽作文中讀到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同,了解到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思考分析的邏輯,獲益良多。而羅先生出錢出力推動這項活動,三年疫情甫結束復常,立即想到繼續舉辦新一屆徵文,這份熱心令人感動。

P2022082200777_photo_1220547.jpg

前些年,不少年輕人在成長道路上誤入迷途。近幾年,關心青少年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國家領導人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從特首和各個司局長,到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青少年工作,特區政府更將民政事務局改組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不久前推出首份「青年發展藍圖」。在具體行動上,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掛帥的「共創明Teen」計劃,透過民間資助和官民合作,為兩千名居住劏房的初中學生提供「友師配對」及現金資助,旨在幫助這些基層家庭的青少年擺脫跨代貧窮的命運。前幾天,一幢由發展商捐地、政府出資興建、社福機構營運的青年宿舍大樓落成,一千六百八十個宿位以市值租金一半的優惠價錢接受在職年輕人申請租住,為期五年。還有資助青少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為大學生提供到內地和海外實習機會等等,從教育、居住、就業各方面幫助青少年。筆者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議論:現在的年輕人真幸福,全社會都在幫助他們。

不過,青少年的問題包括方方面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輕人的期望,本來就與成年人對他們的期待有所不同,社會應多了解年輕人的需求,盡可能向他們提供更多適切的幫助。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不幫他們幫誰呢。當然,最重要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局公民科要求中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體驗,坊間亦有不少團體機構推出各種內地考察交流團,例如《大公報》的「范長江行動」等,幫助青少年了解國情,增強國家民族認同感,這些都是很有必要、很有意義的活動。

當然,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幫助年輕人實現每一個願望、每一個夢想,亦不可能幫他們渡過每一個難關。既然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教育青少年學懂如何面對失敗和痛苦,亦很有必要。當全力以赴之後依然失敗、當曾經擁有的突然失去,或者失戀、或失怙恃,這時候的錐心之痛如何撫平,如何走出心靈的牢籠,沒有人能夠幫你,只有靠你自己。有道是,生命中的煎熬和痛苦,是幸福人生必經的過程。年輕人學會面對痛苦,醫治痛苦,才能真正成長成熟,才有可能走向成功,這種幸福才是屬於自己的。羅先生建議以「如果你的朋友叫『痛苦』」作為徵文題目,是鼓勵年輕人將內心的痛苦外化為可以面對的「朋友」,尋求相處之道,實在是用心良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大公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