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內地旅遊「網紅」化給香港的啟示
高鐵香港段的長途跨境列車復運,旅遊業界千方百計吸引遊客。其實內地旅遊業也受疫情影響三年了,即將到來的五一黃金周可能是第一個旅遊高峰的回歸。筆者近日趁着假期北上旅遊,看看內地旅遊業的新動態。所到之處,發現幾年來景點快速網紅化,處處以網紅直播打卡來標籤自己。這種現象是否值得香港借鑒呢?
短期來說網紅景點能為一座城市帶來一定的人流和效益,但在當下快餐式的商業營銷背景之下,也容易成為「時代的眼淚」被人遺忘。一個城,要真正被人記住,成為口碑的宣傳,最重要的還是適當的創新和它藏在骨子裏的文化和特色,追求急功近利的城市註定沒有未來,終究要相信靜水流深的力量。
一部劇帶旺一座城。今年作為內地熱播劇《狂飆》中「京海市」的主要取景地,江門成為一匹黑馬變身網紅景點,迎來不少遊客打卡。據聞此電視劇熱播期間,單是春節長假期間,江門就接待遊客254.93萬人次,旅遊收入14.54億元,同比增長34.48%和29.47%。但電視劇完結之後,熱潮就下降。實際除了江門,還有之前內地很多因為借着媒體推廣的,如重慶的「洪崖洞」、西安的「摔碗酒」等一波接一波的網紅景點,在快餐式營銷背景之下,這些景點都成為「時代的眼淚」,慢慢被人淡忘。
雖然「網紅打卡地」在吸引流量、提高景區知名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網紅效應大多是有周期的,紅得快往往退潮也快單靠網紅帶來的流量,對於景點長期的品牌建立,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去這些網紅景點的遊客大部分是年輕群體,這些人去了景點的目的多數為了去「打卡出片」,彰顯出自己潮流,以獲得朋友圈更多的點讚和羨慕的目光。對於這部分人網紅景點也就「一次遊」罷了。
而對於另一小眾去打卡探究的群體,在短暫的停留中,他們只能接受這些被設計出來的「本土文化」,如果景點的背景故事塑造和預期大相逕庭,也是適得其反。
所以說很多網紅景點多數都是生命周期有限的,雖然網紅營銷短期能為景區帶來曇花一現的繁榮,但旅遊產業承接流量是需要建設的。筆者認為最終長效競爭力,還是來源於城市骨子裏的文化和特色,再不斷地加以創新,增加旅遊體驗與服務品質的不斷提升,才能成為一座城市旅遊行業高質量發展強有力的支撐,這才是是值得香港社會去思考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