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澤榮:急症室候診等到死 荒誕悲劇不能接受
東區醫院急症室一名求診女病人在等候期間離世,令人惋惜,希望醫管局及早亡羊補牢,政府多撥資源,阻止悲劇再發生。
現時正值流感高峰期,加上早前復活節長假期等,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早已飽和,其實香港的急症室人滿為患早就司空見慣,今次58歲有長期病患的女事主因為發燒咳嗽,星期日晚十一時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醫,一等就等了12個小時,到星期一上午十一時許,才見到醫生,當時被認為情況穩定,病人再度在等候區等候進一步治療,但之後在中午十二時半和一時許,醫護人員兩度以廣播方式呼叫病人名字都未獲回應,直到四時半才在急症室的無障礙廁所內發現女病人,當時已不省人事,經搶救後證實不治。
在公立醫院急症室輪候12小時才獲見醫生,得到初步診斷,本身就已令人咋舌,若在外國或其他地方可能已叫荒誕,但在香港卻又變得司空見慣,市民無奈接受,究其原因,在於急症室服務供不應求,人手資源不足,醫護人員每日仿似處身於戰地醫院工作,也實在苦不堪言。
今次事件,病人在輪候期間可能病情急轉直下,惟未被醫護人員發覺,最終未能及時接受治療而離世,是不能接受的悲劇。有病人組織及立法會議員建議,善用智能科技,例如生物體徵手帶協助監病人情況,是可行的短期措施,醫管局亦已答應研究可行性,期望當局可以盡快亡羊補牢,堵塞漏洞,杜絕同類事件再發生。
近日有83名內地醫護人員來港交流,年底會再有100名內地醫護來港,相信可稍為紓緩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困局。而隨着本港加強醫護培訓,以及輸入海外醫護,准許在外的港人醫科畢業生免試來港執業,希望醫療服務水平在幾年後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現時公立醫院急症室分流會將病人分為五類,被甄別為危殆、危急和緊急的病人會即時或爭取在半小時內治療,但被分類為次緊急或非緊急的病人,則等待遙遙無期,醫院好應多多鼓勵這兩類病人使用其他非急症室服務,例如公立或私營的門診,以便將病人轉介到其他醫療機構,減輕急症室負擔,在這方面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務使市民有意識地衡量是否有需要使用急症室服務,還是到一般診所求醫。同時政府實應加強公營夜診服務,又或可以與私家診所合作,透過提供誘因鼓勵營辦夜診,只要提供夜診服務診所足夠,相信可明顯紓緩急症室負擔,今次事件女事主因為發燒咳嗽,在深夜到急症室求診,如果當時附近有診所提供夜診服務,會否幫助到女事主呢?
急症室人手不足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因為市民需求量太大,今次女病人等待治療不果而不治,本應是可以避免的悲劇。既然在增加人手需要時間,改變市民濫用急症室的觀念也只能潛移物化,那麼不妨先以智能設施入手,增加監察病人生命徵兆的裝置,以便監察病人情況,萬一病人在長時間等候治療過程中,情況惡化,醫護人員也可即時掌握情況,及時應對,不至於使病人昏迷於廁所,最終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