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規模創紀錄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有「中國第一展」美譽,已經在廣州開幕,會分三期舉辦至5月5日。這是3年疫情後首次恢復現場的展覽,首天已吸引37萬人次進場。
本屆廣交會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總展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本屆廣交會首次啟用新展館,展覽總面積增至150萬平方米,展位數量從6萬個增至近7萬個。
本屆共有約3. 5萬家企業參與現場實體展覽,來自226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以及全球47家工商機構均組團參會。世界500強、世界零售商250強企業均派買手到會採購。美國沃爾瑪、法國歐尚、德國麥德龍等53家跨國企業亦都參會。
面對國際貿易新趨勢和市場新需求,今屆「廣交會」增設工業自動化和智能製造、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智慧生活等題材,展出近50萬件綠色低碳產品。
廣交會一直被視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在廣州舉辦,至今與全球近 230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係。
回顧廣交會歷史,一直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上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曾經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貨物禁運」。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經濟上遭到西方國家封鎖,當時中央政府認為在廣州舉辦一個全國性商品展覽交流會,可積極邀請港澳及東南亞、西亞各國商人參加。至1957年,官方決定在廣州創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定下展會的簡稱為廣交會。
廣交會創辦初期,國內物質匱乏,貨源供應長期處於緊缺狀態,而且供貨手續比較繁複,例如在1980年以前,每一屆廣交會期間物資供應必須通過經貿部調撥,就連提供給外商外賓住宿的賓館都是少之又少。
直至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出口渠道多元化,各類展會陸續湧現,這一時期展會規模愈來愈大,攤位數量的申請也呈現爆炸式增長。至2007年第100屆廣交會上,「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改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此增設進口商品的交易。
直至今天,廣交會經歷過西方的經濟制裁、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非典及新冠肺炎等重重考驗,規模仍然愈辦愈大。展位需求旺盛,展館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四次遷址,展館建築面積由創辦初期的1. 8萬平方米擴展到現時已超過了11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