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可斯的南海迷航:失速,偏航,還是相撞
作者: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生梁倩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
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小馬可斯自2022年6月上任以來已近一年,其對華政策與前任和其他東盟國家明顯不同,與美國聯手重新挑動南海事端漸成趨勢,成為擾動亞太地區安全態勢的新逆流。
美菲軍演達最大規模之際,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4月21日親赴菲律賓做工作,但美菲兩國元首仍於5月1日在白宮會晤,意在進一步升級軍事合作,加強台海和南海的軍事部署。
總體上,當下中國與東南亞關係整體態勢走好,為不確定的世界局勢注入確定性,但如果小馬可斯繼續在南海迷航,中菲關係如果駛向南海漩渦,則將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執政一年來,小馬可斯的對華政策正在偏離預期和主航道。在小馬可斯競選和執政伊始,中菲等一些持善意期待的觀點認為,小馬可斯對華政策將是「友好型」的。其原因,一是其家族及本人曾與中國關係密切,人們普遍期待其能延續對華友好政策;二是其競選聯盟「團結團隊」中的成員包括前總統阿羅約、前總統埃斯特拉達、菲律賓首富維拉家族等,這些人均與中國長期保持友好交往;三是其上任後將中國作為第一個進行國事訪問的非東盟國家,2023年1月3日至5日小馬可斯訪華,訪問期間中菲共簽署14項雙邊合作協議,涉及在貿易、投資、農業、基建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投資總額達1566億元。
然而,剛從北京返回菲律賓,小馬可斯的對華政策迅速呈現「非友好型」,主要表現為菲律賓愈發傾向與美國的戰車「捆綁」,在南海及台海事態中更深捲入。2023年4月11日起,美菲舉行迄今為止兩國間最大規模的「肩並肩聯合軍演」。當日,雙方還舉行了7年來首次外長與防長「2+2」聯合會談,並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中方遵守所謂的「2016年南海仲裁裁決」。
4月3日,菲律賓正式公布向美軍開放的4個新增「戰略性」軍事基地的具體位置,在菲提供給美軍的共計9個基地中,將有6個直接面向台海或南海。
由此來看,對華友好並非小馬可斯對華外交的主航道,重回美國戰車才是。對中國來說,小馬可斯的迷惑行為或許難以理解,但從菲律賓國內環境與外交傳統、小馬可斯本人的特點,以及美國印太戰略來看,菲律賓現政府給地區安全形勢加把火的行為就不迷惑了。
從菲國內視角出發,伴隨着小馬可斯政府的上台和菲國內親美勢力的壓力不斷增大,菲律賓對美在軍事和外交合作上表現出較前任更趨協調、緊密的走向。作為一位務實的總統,小馬可斯選擇在中美兩艘巨輪中航行的策略是通過加強菲美合作,獲得軍事和經濟上的更多利益,制衡南海其他申索方在南海區域的相關活動,提升自身在與中國談判南海相關問題上的籌碼。
從外部環境出發,美國在「印太戰略」背景下,企圖利用盟友菲律賓的戰略位置,在印太地區打入「楔子」,以加強對中國的制衡。位於美國打造的「三層島鏈」中「第一島鏈」的中間位置,且正對中國大陸腹地的菲律賓,是「楔子」的最佳選擇。
現在的問題是,小馬可斯作為菲律賓的掌舵人,未來5年內將在南海和亞太這片海域中,讓菲律賓這艘船駛向何方?會失速,偏航,亦或相撞?目前,小馬可斯政府仍處在動態平衡的過程中,仍在中美之間「出險招、走險棋」,試圖獲得自身利益的更多籌碼。因此,其行動更多呈現一種矛盾的傾向。
一方面作為東盟成員,菲律賓奉行大國平衡,不願意完全作為美國的工具,將自身置於中美爭端前沿。同時,美菲軍事合作中還面臨一些具體問題的挑戰,如美軍人員的法律豁免權、基地建設資金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雙方對合作協議具體條款可能存在分歧等。
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南海局勢等現實問題,菲律賓國內也存在「希望將美國作為地區平衡力量」的聲音和需求。在中美關係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的當下,中菲關係的妥善處置成為地區安全的「壓艙石」。
南海風起雲湧,如何避免南海迷航,引領中美巨輪共同前行,中國政府仍需在「險局」中採取「大智慧」。
首先,牢固美菲盟友關係不針對中國的取向。菲律賓雖是美國以「投資、聯盟、競爭」手段塑造中國周邊環境的重要依託,美菲加強軍事合作一旦涉及中國在南海、台海等核心利益,同樣不利於菲律賓自身利益。應使菲明確同在一條船上,同舟共濟才能跨越驚濤駭浪。
其次,築牢中菲雙方「信任根基」。一來做好雙邊的溝通協調,完善雙邊磋商機制,降低信息不透明、不對稱風險;二來以審慎態度面對「南海困境」,降低仲裁裁決對雙邊關係的負面影響;三來充分發揮包括自然資源、農業、能源等領域的雙邊合作和公共外交作用。
第三,利用東盟架構爭取中美緩和。一來應儘快完成中國與東盟的「南海行為準則」(COC)談判,降低域外國家干預;二來應努力實現中美緩和,在東盟架構之下推進印太包容性地區秩序構建。
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中美兩國是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我們要把穩舵,使中美兩艘巨輪迎着風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總之,為避免南海迷航,中菲兩國除應採取措施避免分歧擴大和爭端升級、管控可能出現的危機之外,還應繼續深化雙方合作,加強溝通,以確保中菲關係在動蕩中把握「確定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