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鳴:大灣區文化和大灣區文化建設
近期在多個場合聽到談論大灣區文化建設,這裏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進行文化建設,是相對經濟建設而言,另一層意思,是「9+2」的大灣區應該有大灣區文化,但何謂大灣區文化,恐怕一兩句話不容易說得清楚,不過,有心人無意中用實際行動詮釋大灣區文化的內涵。筆者幾天前到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參觀甲子書學會舉辦的「嶺南曲韻動墨池」書法展,發現展出作品書寫的內容除了傳統的古代詩詞和名人名句,還有著名粵曲唱詞或粵語歌曲的歌詞,甚至有白話兒歌歌詞,現場還展出一把私人借出的古琴,令這個書法展呈現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和剛剛主持「書法對我的感悟與啟發」講座的甲子書學會會長蘇樹輝博士聊了一會兒,才知道原來這個展覽的策劃別具匠心。
蘇博士介紹,本次展覽突出「書」和「韻」的結合,要求會員提交參展作品時,其中必須有一幅作品的內容是抄寫嶺南文化膾炙人口的曲詞,無論粵劇、流行歌曲或童謠都可以,意在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書法藝術,與嶺南音樂戲曲結合起來,令參觀者既可以欣賞書法藝術之美,還可以感受粵曲粵劇的詞意及音韻之美。現場所見,不止一位年長參觀者情不自禁低聲念出來哼出來,也有西人認真仔細觀賞。蘇博士向我介紹時,背後是他寫的一幅行書作品:「客途秋恨、風流夢、瀟湘琴怨、玉離魂」,還有幾行清秀小字「白駒榮 小明星 嚴淑芳 薛覺先名曲」。優雅南音配飄逸行書,念港大數學系出身的蘇博士對嶺南文化情有獨鍾,多年醉心書法功力深厚,令人佩服。
在二百多幅作品中,內容與嶺南樂韻有關的佔三分之一,有抄寫任劍輝、白雪仙主唱的《李後主之去國歸降》全部唱詞、粵曲《文成公主》唱詞,還有黃霑作詞的《滄海一聲笑》、廣東童謠「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等等。也許是筆者少見多怪,一個平常書法作品展,因為加入嶺南曲樂的元素,便顯得品味獨特,有一種「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效果。
說回大灣區文化。大灣區「9+2」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也同屬嶺南文化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二○一九年二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二○二○年十二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建設大灣區是一項國家發展戰略,筆者認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是大灣區建設的應有之義,而所謂大灣區文化,就是大灣區人的集體精神表徵,這種文化有其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最基本的就是既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同時又有植根於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共同的嶺南文化元素。嶺南文化的根在珠三角地區,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嶺南文化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傳承,並且發揚光大。
循此路徑,大灣區文化建設和發展有很大空間,除了以大灣區名義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例如剛剛在亞博館舉行的「灣區升明月」2023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還可以粵港澳共建文化設施和機制,例如建立大灣區音樂戲曲院校,共同培養嶺南文化人才,可以組建大灣區文藝團體,例如大灣區粵劇團等。建立一所大灣區電影學院,或者有助重振香港粵語電影的國際地位。
此外,特區政府正在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總共涉及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與深圳合作推展「雙城三圈」的規劃和發展概念,當中包括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毫無疑問,北部都會區對建設大灣區意義重大,如果能在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一個大灣區文化主題公園,把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元素納入其中,把文化和旅遊結合起來,這不僅能為整個北部都會區增添文化氣息,也可發揮香港國際化的優勢,讓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嶺南文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