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出發》注意身體變化 及早發現腸癌

2023-10-16
李兆康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AAA

shutterstock_2306228027.jpg

作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大腸是消化系統最後的部分,分為結腸、直腸和肛門。食物的水分和營養經消化系統吸收,剩餘殘渣形成大便經肛門排出。而大腸癌是本港第二位癌症,常見病徵包括: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改變,並持續逾二星期;大便帶血或大量黏液;大便後仍有便意;腹部不適,如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等;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所以,若平日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也可增加及早發現大腸癌的機會。

當然,上述病徵不能一概而論,要視乎腫瘤位置。例如,腫瘤在升結腸或橫結腸,病人可能先有貧血,後有腸塞;若腫瘤在降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大便會帶血或有明顯黏液分泌,甚至排出糊狀大便。若大腸癌沒適當處理,腫瘤會慢慢增大導致腸塞,病人會肚脹、嘔吐。另一情況是癌細胞循血液、淋巴轉移至其他器官,很多時會轉移至肝臟、肺和骨骼。受影響器官功能逐漸受影響,有機會導致衰竭。

有疑似病徵並希望確知是否腸癌,一般會做腸內窺鏡檢查,因醫生可直接看到有否腫瘤和腫瘤的位置;其次是通過電腦掃瞄、磁力共振或正電子掃描等,可確定癌症期數。知道腫瘤期數,才可為病人制訂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早期大腸癌主要以外科手術把腫瘤切除。但若確診時已是第三期,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結腸,手術後病人亦大多要接受化療。而由於結腸在盆腔內,病人也可考慮先接受電療和化療,再配合手術把腫瘤根治。至於第四期腸癌的病人,由於癌細胞已轉移,治療方案一般是化療再配合標靶治療控制病情。

近年大腸癌手術多屬微創手術,能縮短病人康復期和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很多時直腸癌或部分大腸癌病人需在手術後加裝臨時或永久造口。現時的造口袋很少會有異味產生,只要適當護理和清潔,病人亦能過正常社交生活,不用擔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