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出發》一個原因 醫生不建議「取石保膽」
作者:外科專科洪家偉醫生
膽石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據統計本港可能每十個人當中便有一個有膽石。幸而,大部分的膽石是沒有症狀的,不會引起不適也不會影響生活,即使發現了也無需即時做手術,而可先行觀察,萬一它引起症狀才處理。而有些人雖然有膽石,但終其一生都沒有什麼症狀或影響。
膽石的形成離不開膽汁。在身體消化食物的過程中,膽汁是一個重要角色,主要用途是幫助消化我們飲食中的油脂。不過,膽汁並不是由膽囊分泌,而是由肝臟分泌的,膽囊只是負責儲存。每當我們進食時,膽囊便會收縮,將膽汁排到膽囊管,再經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若某餐吃了較多高油脂食物,身體會有訊號,膽囊便會排出更多膽汁應付所需。
然而,膽汁本身包含多種成份,如果當中的成份比例失衡,便有機會形成膽石。而膽石有如頑皮的小孩子,只要它們乖乖留在膽囊裡,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可是它們一旦逃離膽囊,跌到不同的位置,便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膽石卡在膽囊管,儲存在膽囊的膽汁便不能正常地排到十二指腸,膽汁的積聚更會導致膽囊受細菌感染,引發急性膽囊炎。根據衞生署數字,2017年本港共有14,463人因膽石和膽囊炎入院,當中75人死亡。
此外,如果膽石卡在總膽管,膽汁和胰汁的分泌都會受到阻塞,可導致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炎。病人必需盡快進行膽管鏡手術舒緩阻塞,否則,便有機會引致敗血症和死亡。
數十年前,膽石問題多以傳統開放式手術處理,把整個膽囊切除。畢竟膽囊切除有一定風險,經常有病人會問可否「取石保膽」,只用手術方法清除膽石,盡量保留膽囊。但是,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只要膽囊一日存在,膽石便有機會復發。幸好,香港於九十年代已經從外國引入「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術」,只需在病人的腹部開數個5毫米至1厘米的小孔,將儀器伸進腹部,便可進行微創膽囊切除,大大減低了傳統開刀手術後的併發症,並加快了病人的康復。時至今日,腹腔鏡微創方法已成為膽囊切除手術的主流。
切除膽囊後,肝臟會將膽汁直接排進十二指腸,病人於手術後初期有機會因為膽汁不足而出現消化不良,例如進食高脂食物後有機會出現腹瀉,所以醫生會建議手術後盡量進食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待身體慢慢自行調節,大概半年左右,便可以恢復較為正常的飲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