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清明!萬物皆顯風景漸好,為來者拓荒,為先人基業搬磚添瓦

2024-04-03
何志平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研究員
 
AAA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五個,由仲春邁進季春,在每年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冬至後的106日。《曆書》:「春分後15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s2.jpg

清明日,當地球到達太陽黃經十五度時,春回大地,草木繁茂,空氣清新,景色明麗,萬物欣欣向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一到,氣溫回升,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種的時節。因此,古時農民非常重視清明,並據此而安排農務。

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第一候時白桐花開始綻放;第二候時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第三候時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這時候,中國南北地區的氣溫大都回升,來自海洋上的暖濕空氣若碰上原地的冷空氣,就會凝結成毛毛雨,天氣就變得陰雨綿綿。

農諺所謂「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對農民來說,清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到了這個時節,氣溫升高,稻作已經進入發芽分化期,這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另外,「過了清明不起阪,一個渣團少一碗。」這些農諺提醒農民必須注意節候,對於農事不可遲延,如果過了清明節,還不犁田者,則秋收必定減少。

但是,「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後。」要是清明在農歷二月,天氣必寒,此時不可下種子;清明在三月則必須及時下種,不可遲緩。由於清明時節陰雨紛紛,氣候變化大,冷熱無常,作物生長多少會受到影響,所以農夫們也需要特別注意稻作的生長情形。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大部分地區尚未完全脫離東北季風期,有時冷鋒還是會過境,氣溫變化很大。很多人白天穿著涼快的裝束出門,晚上天氣變冷就易於著涼,所以有「三月初,寒死少年家」這麼一句俗諺

s3.jpg

清明至,萬物蓄勢,一切都在變化中,不可控的人和事,數不勝數!人的情緒也會有很大的波動,喜怒無常暴躁,特別是在這陰雨連綿的日子里,人就會變得多愁善感,煩郁悲傷,容易動起爭執!香港人也忙於發展這,爭取那,地尋覓空間與未來;心思過於凝重,思考得太複雜,也消耗了不少的精神元氣!眼看見,香港國安法落地了,基本法23條也立法了,社會安定下來,清明將至,萬物皆顯,風景漸好,亦是我們卸去疲憊憂慮,不亂想,不折騰,一步一清明地治癒自己!人清明,則安康至!

「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節氣演化而來的。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風俗習慣與紀念意義。「清明」節氣里古今有三個節日:「寒食節」,「清明節」,和「上巳節」。

清明後三月上旬的巳日,就是「上巳節」,是黃帝公孫軒轅的生日,後來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有些地區在這天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又稱小清明、古清明。這天是政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是古時代的情人節。《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上巳節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當時的情形。這天也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並會舉行曲水流觴遊戲,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清明逢寒末春生,萬物復蘇之時,正可表示對祖先的崇敬。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古時,有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陽。祭祖掃墓前,需要先到親人的墳前清除雜草修墓,將預先準備的三牲祭品,供奉墳前,點燃香燭,焚燒冥鏹,以示對逝者的哀思。在香港,清明節掃墓祭祖,一般是供奉鮮花牲禮、焚燒紙錢金錠等。但是,新界原居民祖堂家族清明祭祖,更是認宗追遠重要的活動,這習俗已有超過一百多年歷史。

清明節亦源於古時另一個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名熟食節、禁煙節、冷節,距冬至一百日,在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因而得名。

s4.jpg

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飢渴無力又遍尋不著食物時,隨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使其恢復體力。19年後,重耳做了國君(晉文公),重賞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並不爭功討賞,悄悄地到綿山去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山高路險,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火熄後,人們發現背著老母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樹下被燒死了。晉文公裝殮時,在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2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隔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掃墓是中華文化孝道的傳承,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體現,更可以讓後代瞭解先人的艱辛,珍惜眼前。祭祖敬拜的,是前人祖上的先驅者,他們為後代鋪平了道路,讓我們可以有蔭乘涼到今天,讓我們在巨人的肩膀上站起來!可是我們又怎樣為來者拓荒,為祖宗的基業搬磚添瓦,留下這一代的努力和鴻爪?

清明時節,孝子賢孫都從各方遠地覓道回鄉尋根祭祖,拜祭自己的祖先親人,追溯家族情懷,再次在人生的階段上重拾血脈傳承的身份。近日就有知名人士從彼岸奔回家鄉拜祭祖先,他們都深深地知道他們的根就在中國大陸,各地炎黃子孫們的源頭都在華夏中國大陸。

回家的路,漫漫的修遠悠長;在這路上走了75年了的親人們,家人們,你們回來了嗎?但願兩岸天朗氣爽,人間清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