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明:自我應驗預言

2024-05-28
周尚明
專科醫生.民主思路成員
 
AAA

d384b54f3f92af8127d2f186c56a027c.png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是一項社會心理現象及理論,該概念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威廉·艾薩克·托馬斯 (William Isaac Thomas) 於1928年提出;後來,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 (Robert King Merton) 首次採用 此理論 去形容及解釋某些現象。按此理論,莫頓認為,當某事件發生時,個人最初對此事件懷有的「期望」會影響其個人具體「行動」,這會使此事件發展的走向及結果符合當初的期望;同時也會「強化」了當初的期望,使個人更加相信期望的真實性。簡單來說,就是「令人失去自信的惡性循環」,例如:如果小朋友長時間被父母指責讀書「讀極都唔識」(期望),小朋友失去了自信,覺得「讀唔讀都一樣」而選擇放棄(行動),因此成績一落千丈,引證了「讀極都唔識」即「讀唔讀都一樣」(強化)。

香港也面臨類似「自我應驗預言」的情況:時而聽到「外資撤出香港」、「香港於國際排名下滑」,甚至「香港玩完」、「金融遺址」。暫且放下這些說法的來源以及背後的動機,但如果這些說法出現後,被各大傳媒及社交媒體鋪天蓋地報道(再加上日常見到的「不利因素」作佐證),久而久之香港便會落入「自我應驗預言」的困境,加劇了「外資撤出香港」及「香港於國際排名下滑」的惡性循環。

不是說傳媒完全不報道負面消息便可解決所有問題;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刻意逃避或強制扭轉「自我應驗預言」中負面的情緒和思想的作用不大,而且也會浪費了寳貴的時間及能量。所以無論是傳媒自我審查把負面消息過濾,還是政府主動「反駁」負面消息,最終也是投入大量資源得到有限的效果。

要打破「自我應驗預言」的惡性循環,心理學現時主張透過「活在當下」(being in the here-and-now)的體驗(如:接受與承諾治療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使當事人學習與負面消息共存,同時以平常心及抽離的態度去看待負面的環境。筆者建議,當香港面對負面消息時,政府應參考此類治療主張對負面消息作出回應,例如宣稱「有留意現時有些說法是關於香港的」(而非直接道出香港正面臨怎樣的情況),主動對該說法有關的背景資料多作解說,解說更應著眼於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可行的情況下作出合理的承諾等,從而化解令人失去自信的惡性循環。

最後,香港人也要滿有自信心,香港才可以打破「自我應驗預言」的惡性循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參考文獻:
恆真@樹洞特約作者. 自我實現預言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摧毀一生 – 如何遠離思想陷阱的詛咒? 樹洞香港. Available at: https://treehole.hk/psychology/%E8%87%AA%E6%88%91%E5%AF%A6%E7%8F%BE%E9%A0%90%E8%A8%80-self-fulfilling-prophec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