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巴士,香港發展的見證
(利蘭小子)
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有一款巴士,擁有凹入去的車尾。年長一輩的香港人相信對它頗有印象,甚或聽過它的名字。它叫「珍寶」。
從字義上看,「珍寶」代表巨大。雖然有人會質疑,只有三十三呎長(即約十米)的車身,與現今巴士相比,冠以「珍寶」的稱號確實當之有愧,但用七十年代的眼光看待,它卻是當時第一款載客量超過一百人的車款。曾經雄霸港島的中巴更一度為此車大肆宣傳,在「珍寶」巴士的車身髹上「JUMP ON A CMB JUMBO」的口號,加上大象的圖案,並將CMB的字樣,用「珍寶」巴士的外型勾劃出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珍寶」巴士之所以獲九巴和中巴兩間巴士公司重視,跟本港七十年代的發展不無關係。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通車,在地鐵仍未開通的時代,巴士順理成章成為繼渡輪後,另一往來維港兩岸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兩巴乘客量大增。加上當時在內地政局影響下,本港人口激增,港府大力發展新市鎮,屯門和沙田多條屋邨落成,專營九龍和新界巴士服務的九巴亦因此要拓展多條新市鎮路線應付需求。在這些因素下,兩巴因此合共購入了近千輛「珍寶」,成為當時巴士車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足跡遍及港九新界。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港人生活水平亦相應提高。目前空調設備、「2+2」式座位、方便輪椅上落的低地台設計及液壓軑盤,已成為今天香港巴士的標準配置,而「珍寶」亦於千禧年代初全面退役。以現今角度再去評論「珍寶」的齒輪軑盤和「3+2」式座位似乎已不設實際,但不能否認的是,「珍寶」生於本港經濟發展最高速的七十年代,見證著這座城市由輕工業轉型為金融服務業主導的點滴。
作者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八十後,特別喜愛這座小城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巴士。巴士除了是市民日常出入的一部分;亦是普羅大眾的「集體回憶」。它過去數十年的變遷,完全取決於社會的發展、大眾對交通需求的轉變,可以說是香港歷史的其中一部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