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為何回歸快20年 建制仍未掌握大局
(資料圖片,來源大公網)
從香港基本法制定可見,原來預計回歸後用十年左右時間,建制派可以獲得穩定的多數選民支援,從而達致行政長官普選產生,立法會有更多的議席由直選產生。但事實上,在回歸近踏入20年頭進行的這次立法會選舉說明,建制派獲得的選票,只有在直選包括超級區議會席位,要靠功能組別所得議席,才能保持立法會多數。
這次投票率為歷次最高,達58%,但是沒有給建制派帶來好處。反對陣營碎片化是這次高投票率的主要原因。固然,碎片化對反對陣營的團結不是好事,但是就其在議會的破壞力則可能更大,尤其是多名青年激進人士,甚至公開宣揚港獨人士當選。實際上,他們動員到相當多的支持者。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掌握了雄厚資源,但是建制組織力輸非建制,不但體現在拉票的動員,更表現在一開始就策動的雷動計劃,到最後關頭的“集體棄選”,“棄選”使反對派增加席位至少2席以上。在整個選戰中,建制派始終沒有提出觸及香港人利益心靈的口號。相反,許多建制派候選人在選舉論壇中總是對“建制”帽子不太受落,甚至將與國家、中聯辦、特首的關係作為負資產,避之不及。
反對港獨,無疑是正確的,是不能容許港獨氾濫,以至危及國家安全。但是,在“確認書”操作上手法粗糙,留下後遺症,而實際上多數市民都不認為「港獨」真正危及香港,危及市民的利益,至多也只是認為「港獨」會給香港政壇帶來麻煩。所以,這種選戰主調,並不能幫助建制派爭取更多的中間選民。頂多只是鞏固原來的鐵票,因此難以增加選票。
事實上,跳出選戰看民心,不能不問:回歸近20年香港的更大市民究竟得到了什麼實際的好處,而且主要是貼身的經濟利益。如果20年過去了人工沒有加,住屋不見大,反而新生代買屋“咪旨意”,怎會增加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因此,痛定思痛,還是要從根本入手。
(作者:劉瀾昌,為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