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獅子山下話精神

2016-10-04
胡雨
自由撰稿人
 
AAA

獅子山_WEB.jpg

外地人到香港,港島的太平山是必去的地點,到九龍獅子山的人並不多。

獅子山是香港的守護山。有一首香港老歌,叫做《獅子山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部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講述了香港草根階層逆境求強的故事。獅子山也成為香港人的精神地標之一。

獅子山位於九龍與新界交匯處,交通便利,少有遊客光顧,成為本地人日常行山、燒烤休閒的去處。沒有太多人為設施與管理,近些年,山頭也不時有表達政治訴求的標語出現。

中秋時節,第一次來到獅子山下。

山不高,爬起來也並不輕鬆。山路幽靜崎嶇,不時遇到對面回返的陌生人的話語問候,心情頓覺美好很多。

走過半山腰的慶祝香港回歸紀念亭,越往上行,路越難走。

到達獅子頭時,峭壁就在眼前,看來很危險。小心翼翼登上山頂,微風輕拂,空氣晴朗,往南,整個九龍盡收眼底,港島景致也看得清晰。往北,是沙田馬場、大埔吐露港和新界八仙嶺的遠山。

相比港島的高尚繁華,新界的原住民氣息,九龍則吸納了多元地域文化。

返途中,小巴橫穿九龍城,路過一些以地名命名的街道,浙江街、蕪湖街。便會多些遐想,不同時代,各種原因到港的外地人,是怎樣在這裏開創出新生活的。

時代變遷,香港逐漸確立了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的城市定位。行事文明規範、服務專業有價、資本至上、強者更強。核心行業高度成熟,後來者市場機會越來越小。

有年輕人感慨沒有上升空間,終日辛苦為城中超級老闆打工。也有人覺得在香港很難找到創新的氛圍。人們追求半山、中環為代表的奢華、高端生活。渴求環遊世界、放眼全球的經歷和視野,艱苦打拼、團結面對的獅子山精神,也少有人提及。

有些人渴望尋找捷徑,借助非傳統手段,快速成名、成功,實現逆襲。

今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一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贏得選票,即將成為年薪百萬、擔當重責的議員。內地近年來湧現出一批網路紅人,借助文章、詩歌、視頻、繪畫等元素快速提升個人魅力,成功創造粉絲注意力經濟。

這些人的出現,是時代變更的符號。通過聰明頭腦、智慧和才情,一樣可以收穫市場、社會肯定,而這種速度顯然更超前。

海濱公園跑步時,經常會遇到聚在一起抓精靈的人。眼盯螢幕,手不離機。不由想起幾年前內地流行的偷菜遊戲。這是個拼速度、技術的年代。能快速成名,也很容易銷聲匿跡。

成功的途徑不止一條,內涵未必一致。有些時代要艱苦打拼,有些時代要先入為主,有些時代要資本運作,有些時代要品牌經濟。就像行山,到達山頂為勝。善於適應環境的人會順風順水,更輕鬆。

獅子山永存,心有所求、為夢想和目標去追,精神就不會迷失。

在這個裂變的時代,思維需與時俱進。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能有這樣賞心悅目的行山環境,除了政府職能部門的維護和積極引導之外,與市民的整體質素密切相關。筆者這麼說並非信口開河,而是行山途中大大小小的切身感受,於細微處見證了港人的精神風貌。

    張介嶺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