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解讀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幾個關鍵提法
上月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幾個提法值得關注。
一是提出“穩中求進”總基調。這是第一次將“穩中求進”由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提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穩”是大局,是總基調,具體體現在整個宏觀經濟運行要穩,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要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要繼續減稅降費,要滿足社會政策兜底要求;貨幣政策要“穩健中性”,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要適度,要保持利率和匯率的相對穩定。
“進”,體現在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外延由過去主要強調的“三去一降一補”擴展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和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以及國企、金融、財稅、養老等重點領域的改革要取得突破性進展。
按照這個總基調,我認為,2017年中國GDP增速比2016年要低一些,預計在6.5-6.6%之間,還未到達此輪經濟下行的底部。未來幾年GDP增速將保持在6.0%到7.0%之間,有一定的短期波動。
二是提出2017年將繼續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我認為,首先,去產能的關鍵在於“僵屍企業”的出清。過去中國習慣用行政手段去產能,但未來要逐步採取和適應用市場和法制的手段。政府在資金上支持一把,盡管可以部分幫助解決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問題,但這只能是過渡性的措施,不能解決企業自身發展內在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政府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關鍵是制定和執行好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標準,剩下的問題應該交給市場去解決,該破產的破產,該重組的重組。
其次,去槓杆主要是國企去槓杆。去槓杆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債轉股,但這麼做不是為了幫助企業賴賬,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利益,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機制,提高企業自身造血能力,增強自主發展和創新活力。
目前國企的槓杆率普遍偏高,我認為未來幾年應降低5-10個百分點,當然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企業會有很大的差異。
除了債轉股,去槓杆的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股權投資市場,幫助企業直接融資。
三是提出“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這是首次提到“有效”。所謂有效就是要更有針對性,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降成本和補短板,同時滿足社會政策的兜底要求。
但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並不意味著赤字率無限擴大。我認為當年財政赤字率最好不要超過GDP的3%。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基數比較大,每年還在持續增長,同樣的3%所代表的絕對值與以前大不相同。
在強調擴大財政支出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如何引導社會資本在需要補短板的民生領域的投入,包括目前正在推廣的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
四是提出“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將貨幣政策分為寬鬆、緊縮、中性、中性偏緊、中性偏鬆五種。我認為會議提出的中性特指其中的第三種,2017年的M2增速應在11%-13%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提出貨幣政策要“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這意味著在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將把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為貨幣投放的主要形式。
所謂穩健,是指貨幣供應、信貸投放、利率和匯率都要保持適度和相對穩定,不要大起大落。在匯率穩定方面,主要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目前的雙邊匯率波動風險主要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跌得比較多,預計今年還要繼續下跌,但不會跌破7.3。
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匯率未必會一直跌下去,盡管現在美元指數已經突破103,但其上升過程可能呈現波段式特徵,因為特朗普上台後將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組合,美國可能出現財政和經常賬戶的“雙赤字”擴大,導致美元貶值。
五是針對房地產行業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同時加快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速達到6%左右,預計2017年仍將保4-5%的水平。這樣是為了要保證整個行業的平穩,不會大起大落。此外,還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讓更多的農民進城,能夠買得起房子。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
http://cn.chinausfocus.com/finance-economy/20170105/1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