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繁昌︰深圳加香港就世界無敵
陳繁昌指香港創科落後於部分發達國家。(大公報/規劃署)
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聯合專責小組會議本月在深圳舉行,再度引起傳媒的熱議。至今香港還是有聲音,擔心香港難以駕馭這個兩地合作發展的項目,最終變成靠邊站的角色。其實這種意見,緣於對香港優勢的不認識,對港深兩地發展不了解所致。
早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項目宣布之前,團結香港基金去年10月1日的「創科博覽2016」總結論壇中,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在討論香港與深圳合作發展創新科技的前景時表示,深圳經過三十年的積極發展,如果配合香港的優勢,「深圳加香港就世界無敵」。
眾所周知,香港科技大學在創科方面很有成就,培育了多個國際知名的科技企業,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市值120億美元、無人機龍頭大疆創新(DJI),創辦人汪滔的名言是:「假如我沒有去香港,便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假如我留在內地或去了美國,也不會創立大疆創新。」這番說話佐證陳校長之言不是一句空話。
「思考香港」日前就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訪問陳繁昌教授。首先,大家很關心香港與深圳如何合作而成「世界無敵」的創新科技中心,雙方怎樣進行優勢互補?
陳繁昌教授從香港的優勢說起,他表示,相比起內地城市,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擁有穩健的法律及行政制度、優秀的大學及科研人才,此外,本港資訊發達,以上優勢皆有利科研發展。至於深圳,她不但是中國內地的重要經濟特區,亦是高端科技生產的基地,擁有大量高科技的企業及創新環境,這方面不同於以金融、商業為主的香港。不過,今次透過兩地合作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能夠集合兩地的優勢,成為特區中的特區, 加快兩地資金及高端產業的融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從而吸引國際及各地的科研人才及投資者,港深在科研上成全國領頭羊地位之日可期。
不過,現時香港有意見擔心,目前深圳科研發展能力已大幅超越香港。即使兩者合作,香港缺乏足夠的科研公司進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令園區最後只有深圳公司,本地科研界最終無法受惠。對於這個問題,陳繁昌教授有不同見解。
他指出,雙方合作應以如何達致深港兩地能互利互惠的目標為出發點。香港政府應釐訂有利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包括深港兩地的企業進駐園區。此外,政府亦應考慮提供税務優惠等誘因,鼓勵香港的高等院校在區內設立研究所,及進駐園區的企業聘用本地科研人才,創造有利於提升本港科研質素的大環境。
舉例如目前中國政府有關科研的撥款規定相關人士必須在國內進行研究才可申請;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如能成為科研特區,令在區內進行科研的本港大專院校及研究員符合國家撥款資格,將對本港科研發展帶來莫大裨益。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應與教育界通力合作, 並加強推廣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的教育, 培育更多科研人才。
事實上,這不單止陳繁昌教授的觀點如是,以常識而論,要推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為港深互惠共贏的項目,香港要主動而有所作為,尤其是培育更多本港科技人才,有很多工作要做,香港需要有實力和基礎,才能更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
即使大家同意「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建設是有利香港前景,不過項目獲立法會通過撥款後,預料7年半後首幢大廈才告落成。對香港在科研競爭力上會否來得太遲?而硬件配套落成後,在軟件上雙方政府有哪些措施可補上這段「時差」,加強本港科研產業發展?
陳繁昌教授表示,香港創科落後於部分發達國家,為急起直追,兩地政府應盡量縮短審批程序,加快園區的建設,社會各界應予鼎力支持。以創新的思維去釐訂相關的政策及配套,包括資金上的流轉、入園準則、稅務及制定簡單、快捷及有效的出入境管理措施等,以吸引更多本地及國際人才。
他又建議,在新園區未落成前,香港政府可以考慮以其中一些項目推出先導計劃(pilot scheme),以現有的科創設施和地點(如:科學園等)作試點,檢驗成效, 為日後釐定相關的政策舖路,以補上「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