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眾籌若貨不對辦?
柯文哲與奧巴馬都發動過眾籌。(資料圖片 左:大公報 右:新華社)
自2月3日曾俊華於香港眾籌平台「Fringebacker」發動集資,邀請市民與其同行。而由於香港從未有過特首參選人以網絡平台眾籌,其成績亦是十分驕人,一炮而紅:13小時便籌得200萬港幣、兩日便高達400萬港幣,堪稱香港選舉史上重要案例。而筆者亦頗為留意各種科技趨勢,故希望綜合國際資訊,簡單介紹眾籌背景。
「Crowdfunding」,在大陸譯為「眾籌」,香港曾經譯為「群眾集資」。原意為欠缺大廠商在生產與銷售支持的小團隊,為了生產獨特產品而在網絡平台上發表一些「概念資料」,希望博取用家付費支持;而只有當其支持金額達到一定數字,款項才會過戶、產品才會開始生產及發售。國際知名網絡平台包括「Kickstarter」及「Indiegogo」;「眾籌」後來這種演變成各種產品、理念的募資,形式繁多,不贅。
眾籌正正利用互聯網特性,每個網絡身份(一人)都有一票——票可以是「讚好」、「追蹤」、也可以是「鈔票」;相比從前由上而下、中央化生產完全不一樣。發起眾籌的人,都本著「我有好貨,但欠一個生產機會(所以要你給錢)」、「我有好理念,但欠你一個支持(都要你出錢)」等等,令買家能夠動用個別資源,支持自己認同的理念,「我買故我在」。而因為「眾籌」蔚然成風,亦有「有水喉射住的」大廠匿名將自家產品放在眾籌平台試水溫,例如新力(Sony)曾將墨水電子錶「FES Watch」放上平台集資,成功後除了履行出貨承諾,更於自家門路發售。
有論者認為,「選戰眾籌」開山師祖始自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當時向奧巴馬捐款的150萬人,九成捐款屬100美元以下、捐25美元以下更佔四成一。而剛過去的美國總統選舉,亦有一位哈佛教授以籌得100萬美元為起點,並參與民主黨內初選;這位教授當然沒有到了最後一步,但他卻借助大選平台為人民發聲。而去屆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陣營自2014年4月開設政治獻金專戶至11月中,便已募得約1億台幣,柯文哲更開設「謝絕捐款記者會」,惟會後又有小額捐款大量湧入。
早前由音樂人林一峰創辦的音樂眾籌平台「音樂蜂」,自比「賣樓花」——樓宇建成前購買俗稱「樓花」的單位,如建成前面臨破產或清盤,買家便要承受極大風險——故本港有法律保障買家利益。但眾籌卻並未在各個司法區充分立法,例如來自香港的趙氏兄弟以「多功能智能咖啡機」集資近85萬美元,但至今仍未發貨。
柯文哲政府上任以來,施政雷厲風行,但民望卻漸漸下滑,而有些承諾更未有達到;但暫時未見台灣有呼聲要求「回水」。如此景況難免令人擔心今日眾籌的曾俊華,會否步其後塵?其實,政治人物不兌現承諾、上任後做得不好,人們失望也是理所當然。假如在商業市場,我們可以發動「集體杯葛」;但在公民社會,必須依靠公民持續參與,為改善社會群策群力。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