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豪:真選舉工程在「3.26」後開始
距離2017年特首選舉尚餘不足兩星期,社會氣氛依然淡靜,市民的投入感及輿情熾熱度遠不如上屆特首選舉。無庸諱言,在這次特首選舉中,各候選人的焦點始終在於1千1百多名選委會成員,而非公眾。這也是2017年普選方案未能通過,特首仍然由選委會產生的制度性結果。
不過,公道地看,選委會制度是有其好處的。試想一下,一些從業人數特別少的重要界別,例如漁農界、文化界或出版界等,如非在選委會中佔據一定比例的席位,各候選人會如此重視這些界別嗎?事實上,選委會的構成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各階層,具有廣泛代表性,迫使各候選人在制定政綱時,除了考慮爭取普羅大眾的支持外,還要爭取各界別的支持,包括一些在社會較受忽略的界別,讓政綱更完整和廣泛符合社會各範疇的需要。這方面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好的政府不但要爭取到最多人認同,還要讓各行業受惠,雨露均霑。
然而,人始終是社會的最基礎單位,行政長官作為特區首長,終究是要面向群眾,管治和帶領群眾的。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可以是政府施政的最大助力,也可以是最大阻力,故特首絕不能忽視爭取最廣大群眾的支持,絕不能只視選委們為爭取和溝通的對象。惟有重視群眾,才能得到群眾的重視。
筆者認為,當特首選舉曲終人散之後,候任特首除了須思考組班的問題外,還必須開展新一輪面向社會公眾的選舉工程和民心工程,積極向市民講解政綱,聆聽市民的意見,並不斷完善原來的政綱。更重要的是,透過新一輪爭取民心的群眾工作和宣傳工作,候任特首應讓廣大市民更深入認識香港所面對的危機與機遇,凝聚社會共識與力量,引導社會各界重新聚焦於經濟民生。
這些工作不容易,肯定較爭取一千多名選委支持更困難,但必須做。張德江委員長日前再次告誡香港別泛政治化,必須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無疑,讓香港擺脫泛政治化的旋渦,帶領港人抓緊國家機遇,特首可謂責無旁貸!特首選舉5年一度,這也是香港再出發的關鍵機會。如新特首無法把握契機,以願景和政綱爭取市民擁護,重新團結香港,撥亂反正,便太浪費這次足以決定香港前途生死的特首選舉了!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