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一帶一路與香港

2017-05-16
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
 
AAA

dl1.jpg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新華社)

「一帶一路」是什麼?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回應外部環境急速惡化。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同年,習在印尼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合稱「一帶一路」。這是「一帶一路」首次由官方提出,不過,早於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和交往的老路就已走盡,不得不另闢蹊徑。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主要依靠面向太平洋的策略,借助美日台港等投資,利用廉價勞動力,參加國際分工,直白地說,是加入美國政府和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利用沿海外貿的飛躍發展帶動國內經濟增長,這種策略是要依託於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及其主導下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說中國坐了多年順風車,這說法大抵沒有錯,中國付出大量勞動力的代價,也享有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也把這種關係稱為「中美國」(Chimerica或稱中美聯合體)。 

金融海嘯打擊中國外貿急需「自救」 

但老路最終也會走完,有兩件事是標誌性的,一是經濟性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歐美發達國家經濟不景,對中國貨品的需求大跌,造成中國外貿局面常困難,要動用四萬億刺激內需自救。 

二是政治性的,2009年美國採取重返亞太戰略,在經貿上收編了新加坡等小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在軍事上,要把六成海軍軍力布置在太平洋;在外交上,鼓勵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對中國領海問題上的挑釁。2010和2011這兩年的東協會議,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漸成氣候,成功把壓力全集中在中國的南海和東海,其時的中國只能挨打,疲於奔命。 

擴大「朋友圈」應對美重返亞太戰略 

如何應對?中國一方面是向西開放,加大歐亞大陸經濟整合,進而拉入非洲,擴大「朋友圈」,尋找新的市場,最後以陸權策略對抗美國的海權,這就是「一帶」。同時,中國也不能放棄在太平洋地區的巨大利益,中國也是一個海權大國,要在太平洋地區發揮重要作用,這就是「一路」的重點。 

中國不是前蘇聯式的歐亞陸權大國,也絕非英美的海上霸權,是兼有巨大海洋和廣闊的陸地,「一帶一路」就是要海權陸權兼顧。 

明白這個大背景,香港才能準確定位,尋找自己的角色。事實上,香港要轉身頗有難度,香港一直是美國分工體制的一員,是海權世界的一點,無論是早期的輕工業,或後來的物流和金融業,都是從海上來的,要香港投入「一帶」,加入歐亞大陸經濟整合,進入不熟識的領域,結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焦頭爛額,所以,整體上,香港沒法參與「一帶」。 

港可藉專業優勢進軍東南亞 

在「一路」上,中國是要團結東協,再往西到歐洲非洲。香港能發揮的空間頗多:一是重新發展東南亞市場,要知道香港曾是東南亞教育和娛樂中心,現在雖然新加坡已崛起了,但新加坡是美國棋子,中國不會待見,借助香港曾有的區域優勢,在教育、醫療、金融、服務業、城市管理開發東南亞市場,是一箭雙雕的。第二,香港現有大量南亞裔,他們大都只能做勞力工作,對他們對香港都損失。南亞正是「一帶一路」的中心點,香港政府何不培訓他們做「一帶一路」的持分者?這樣既能消化香港治安、失業和民族融和等隱患,又能打開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是一箭雙雕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開門做生意,向錢看是無可厚非的。眼下,與富裕西方國家做生意受到某些客觀條件和政治風險的影響,香港要維持國際金融業發展,不得不向沒有那麼富裕的非西方國家,包括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以及東盟、南亞次大陸、南美洲和非洲的國家推銷香港的金融服務。

    吳幼珉  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