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藝術文化與腦退化症同行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 楊寶蓮
筆者最近受英國文化協會委託,撰寫一份有關藝術共融的報告;報告從多角度分析藝術文化如何滲透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生活,使其融入社會。誠然,腦退化症會影響長者的認知及執行能力,對患者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帶來負擔;但筆者在穿梭各藝團和社區中心的訪問途中,發現藝術文化有助我們與長者一起面對腦退化症,不論是歷史展覽、音樂治療還是設計項目,都可達致一定作用。
首先,藝術治療對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有正面作用。藝術治療服務包括視覺、音樂、戲劇、舞蹈等範疇,對象包括長者、精神病康復者、自閉兒童以及家庭暴力受害者等。學術研究指出,音樂治療能夠提高長者的睡眠素質和整體生活水平,包括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一份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的論文亦指出,六個星期的音樂治療療程對患者的記憶有明顯幫助,並有助減少焦慮症狀。
除了藝術治療以外,為腦退化症患者及長者而設的展覽,也讓參加者的情緒有顯著改善。康文署主辦的「耆趣藝遊-賽馬會健腦行」先導計劃於2014年3月推行,透過工作坊、特別導賞團及外展活動,鼓勵患者與他們的照料者分享回憶及互動交流。由香港中文大學負責的研究顯示,患者在參觀博物館前的情緒分數在5分中平均為4.00±7.30分,分數在參觀後上昇至4.33±7.32分,情緒的改善達到顯著差異。
最後,引入社會創新元素的設計項目,可作為教育的工具協助照料者及其他有心人了解腦退化症患者的狀況。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工作室與香港賽馬會耆智園,於2015年夏天實驗性地設計了11套「同理工具」,希望透過這些工具讓參加者體驗腦退化症,並培育對患者的同理心。其中一個活動則叫做「日期與活動」──參加者用紙筆寫下幾個約會的日期和時間,但所用的正是會消失的墨水,從而讓參加者體驗患者記憶衰退的情況。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我們須和長者一起面對腦退化症。筆者相信,在這當中,藝術文化可發揮正面的作用。